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7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0-11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5页 |
1.2.1 围岩变形破坏机理的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1.2.2 地压监测技术的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1.2.3 数值分析在岩土工程稳定性中的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15-17页 |
第二章 矿床地质及开采概况 | 第17-27页 |
2.1 工程地质环境 | 第17-24页 |
2.1.1 矿区地理位置及自然条件 | 第17页 |
2.1.2 矿区地层 | 第17-19页 |
2.1.3 矿区构造断层 | 第19-21页 |
2.1.4 矿区水文地质 | 第21-23页 |
2.1.5 矿区资源分布情况 | 第23-24页 |
2.2 开采概况 | 第24-27页 |
第三章 岩体力学 | 第27-45页 |
3.1 矿山地质调查 | 第27-34页 |
3.1.1 地质调查目的 | 第27-28页 |
3.1.2 地质调查方法 | 第28-31页 |
3.1.3 地质调查结果 | 第31-34页 |
3.2 岩体力学参数的获取 | 第34-42页 |
3.2.1 基于GSI的Hoek-Brown强度准则 | 第35-37页 |
3.2.2 岩石参数m_i的试验取值 | 第37-38页 |
3.2.3 岩石力学试验 | 第38-40页 |
3.2.4 RocLab软件简介 | 第40-41页 |
3.2.5 参数的选取 | 第41-42页 |
3.3 岩体质量分级 | 第42-43页 |
3.4 原岩应力场分布 | 第43-45页 |
第四章 盘区稳定性的数值模拟分析 | 第45-64页 |
4.1 FLAC3D计算原理 | 第45-51页 |
4.1.1 拉格朗日有限差分法 | 第45-46页 |
4.1.2 FLAC计算循环 | 第46-50页 |
4.1.3 本构模型及边界条件的选择 | 第50-51页 |
4.2 平面模型的建立 | 第51-53页 |
4.3 计算结果分析 | 第53-64页 |
4.3.1 主应力分布变化特征 | 第53-55页 |
4.3.2 围岩变形与位移特征 | 第55-57页 |
4.3.3 围岩应力及变形监测 | 第57-64页 |
第五章 爆破震动对采空区稳定性的影响 | 第64-86页 |
5.1 爆破地震效应的产生及传播 | 第64-68页 |
5.1.1 爆破地震波的概念和类型 | 第64-66页 |
5.1.2 爆破地震波的传播 | 第66-68页 |
5.2 爆破地震测试及强度强度预报 | 第68-71页 |
5.2.1 爆破地震测试 | 第68-69页 |
5.2.2 爆破振动强度预报 | 第69-71页 |
5.3 动力计算的基本条件 | 第71-76页 |
5.3.1 阻尼比与中心频率确定 | 第71-72页 |
5.3.2 静态边界条件 | 第72-73页 |
5.3.3 网格尺寸 | 第73页 |
5.3.4 动荷载的输入及参数的选取 | 第73-74页 |
5.3.5 爆破动荷载的施加形式 | 第74-76页 |
5.4 计算结果及分析 | 第76-86页 |
5.4.1 围岩应力场分析 | 第76-79页 |
5.4.2 围岩位移分析 | 第79-83页 |
5.4.3 质点振动速度分析 | 第83-86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86-88页 |
6.1 结论 | 第86-87页 |
6.2 展望 | 第87-88页 |
参考文献 | 第88-92页 |
致谢 | 第92-93页 |
附录A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及参与的科研项目 | 第9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