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地下建筑论文--区域规划、城乡规划论文--城市规划论文--城市规划布局论文--总体规划论文

基于元胞自动机与多智能体模型的城市空间扩展研究--以泉州市为例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页
第一章 绪论第11-18页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第11-12页
    1.2 相关研究进展第12-16页
        1.2.1 城市演化模型的发展历程第12-14页
        1.2.2 国内外元胞自动机模型的发展历程第14-16页
        1.2.3 泉州城市扩展研究进展第16页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第16-18页
        1.3.1 研究内容第16-17页
        1.3.2 研究方法和框架第17-18页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第18-22页
    2.1 地理区位第18页
    2.2 行政区划第18页
    2.3 自然气候条件第18-19页
    2.4 社会经济状况第19页
    2.5 土地利用情况第19-22页
第三章 生态控制线约束下的元胞自动机与多智能体模型的理论基础第22-30页
    3.1 元胞自动机的理论基础第22-26页
        3.1.1 元胞自动机的基本概念第22页
        3.1.2 元胞自动机的构成第22-25页
        3.1.3 元胞自动机的一般特征第25-26页
    3.2 元胞自动机在地理模拟中的基本原理第26-27页
        3.2.1 地理元胞自动机第26页
        3.2.2 地理元胞自动机的转换规则第26页
        3.2.3 元胞自动机在地理模拟过程中的局限性第26-27页
    3.3 多智能体模型的理论基础第27页
        3.3.1 多智能体模型的基本概念第27页
        3.3.2 基于地理空间的多智能体第27页
        3.3.3 与元胞自动机的异同点第27页
    3.4 多智能体与元胞自动机及GIS的集成第27-29页
        3.4.1 多智能体与元胞自动机集成的必要性第27-28页
        3.4.2 多智能体与元胞自动机及GIS结合的可行性第28-29页
    3.5 生态约束条件第29-30页
        3.5.1 生态控制线的基本概念第29页
        3.5.2 生态控制线约束的必要性第29-30页
第四章 约束Logistic-CA-Agent模型的具体实现第30-47页
    4.1 Logistic-CA部分第30-36页
        4.1.1 逻辑回归方法的基本原理第30-32页
        4.1.2 Logistic-CA模型的构成第32-33页
        4.1.3 Logistic回归的CA模型转换规则第33-35页
        4.1.4 Logistic-CA的综合转换规则第35-36页
    4.2 生态控制线约束部分第36-37页
        4.2.1 生态控制线的定义第36页
        4.2.2 生态控制线的划分第36页
        4.2.3 生态控制线约束下的Logistic-CA转换概率第36-37页
    4.3 约束Logistic-CA-Agent城市扩张模型第37-39页
        4.3.1 多智能体模型部分第37-38页
        4.3.2 生态控制线约束下Agent和CA结合模型综合转换概率部分第38-39页
    4.4 模型的设计与实现第39-47页
        4.4.1 ArcGIS概述第39-40页
        4.4.2 ArcGIS图解建模第40页
        4.4.3 模型的图解实现第40-47页
第五章 约束Logistic-CA-Agent模型在泉州市的实证研究第47-67页
    5.0 研究区数据来源第47-48页
    5.1 土地利用分类第48-49页
    5.2 数据分析及运算第49-62页
        5.2.1 现有土地利用数据信息提取第49-51页
        5.2.2 空间距离变量数据提取第51-53页
        5.2.3 基于生态控制区的约束条件提取第53-55页
        5.2.4 约束logistic回归方程数据分析处理第55-60页
        5.2.5 邻域分析部分第60-61页
        5.2.6 多智能体部分第61-62页
    5.3 模型运行结果第62-67页
        5.3.1 2000-2005 年城市化进程模拟第62-64页
        5.3.2 2005年-2010年城市用地模拟第64-65页
        5.3.3 2010年后泉州城市用地模拟预测第65-67页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第67-69页
    6.1 主要结论第67页
    6.2 本次研究的主要创新第67页
    6.3 本次研究中所存在的问题第67-68页
    6.4 对后续研究的展望第68-69页
致谢第69-70页
参考文献第70-74页
附录 (攻读硕士期间参与的主要项目和发表的论文)第74页

论文共7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大红山铜矿盘区稳定性的数值模拟研究
下一篇:云南省麻栗坡县县委党校滑坡成因机理及稳定性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