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马河流域水资源承载能力研究
摘要 | 第3-4页 |
Absrtact | 第4-5页 |
主要符号表 | 第9-10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23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1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1.3 论文的目的与意义 | 第13-14页 |
1.4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14-16页 |
1.4.1 主要内容 | 第14页 |
1.4.2 研究方法 | 第14页 |
1.4.3 技术路线图 | 第14-16页 |
1.5 水资源承载能力计算的方法及优缺点 | 第16-22页 |
1.5.1 经验估算方法 | 第16-17页 |
1.5.2 指标体系评价方法 | 第17-18页 |
1.5.3 复杂系统分析方法 | 第18-22页 |
1.6 小结 | 第22-23页 |
第2章 饮马河流域(不含伊通河)自然概况 | 第23-29页 |
2.1 流域概况 | 第23页 |
2.2 气象特征 | 第23-24页 |
2.3 河流水系 | 第24-26页 |
2.4 水文地质 | 第26页 |
2.5 水资源质量 | 第26页 |
2.6 水利工程 | 第26-27页 |
2.7 社会经济情况 | 第27页 |
2.8 小结 | 第27-29页 |
第3章 饮马河流域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 | 第29-34页 |
3.1 水资源分区 | 第29-30页 |
3.2 现状用水量 | 第30-31页 |
3.3 现状供水量 | 第31-32页 |
3.4 水资源总量 | 第32页 |
3.5 开发利用程度 | 第32-33页 |
3.6 小结 | 第33-34页 |
第4章 饮马河流域水资源需求预测 | 第34-47页 |
4.1 社会经济指标预测 | 第34-39页 |
4.1.1 人口预测 | 第34-35页 |
4.1.2 社会经济发展预测 | 第35-37页 |
4.1.3 灌溉面积发展预测 | 第37-38页 |
4.1.4 畜牧业发展预测 | 第38页 |
4.1.5 生态补水面积预测 | 第38-39页 |
4.2 用水定额分析 | 第39-41页 |
4.2.1 生活及生态用水定额 | 第39-40页 |
4.2.2 工业用水定额 | 第40页 |
4.2.3 农业用水定额 | 第40-41页 |
4.3 水资源需求预测 | 第41-46页 |
4.3.1 生活 | 第42页 |
4.3.2 第一产业 | 第42-43页 |
4.3.3 第二产业 | 第43-44页 |
4.3.4 第三产业 | 第44页 |
4.3.5 生态 | 第44-45页 |
4.3.6 总需水量 | 第45-46页 |
4.4 小结 | 第46-47页 |
第5章 水资源可利用量计算 | 第47-55页 |
5.1 地表水资源可利用量计算 | 第47-53页 |
5.1.1 河道内生态环境需水量计算 | 第47-49页 |
5.1.2 汛期难于控制利用的洪水量计算 | 第49-52页 |
5.1.3 地表水资源可利用量计算 | 第52-53页 |
5.2 地下水资源可开采量 | 第53页 |
5.3 饮马河流域(不含伊通河)水资源可利用量 | 第53-55页 |
第6章 压力-状态-响应模型流域承载能力计算 | 第55-65页 |
6.1 模型构建 | 第55页 |
6.2 建立指标体系 | 第55-58页 |
6.3 模型计算 | 第58-60页 |
6.4 模型计算结果分析总结 | 第60页 |
6.5 提高水资源承载能力的途径和方法 | 第60-65页 |
6.5.1 承载主体方面的途径——开源 | 第60-62页 |
6.5.2 承载客体方面的途径——节流 | 第62-65页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5-67页 |
7.1 结论 | 第65-66页 |
7.2 展望 | 第66-67页 |
参考文献 | 第67-70页 |
在学期间参加专业实践及工程项目研究工作 | 第70-71页 |
致谢 | 第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