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地铁的光等离子空气净化装置净化效果研究
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2-17页 |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第12-13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1.2.1 有关地铁空气质量的调查研究 | 第13-14页 |
1.2.2 有关空气净化方式的相关研究 | 第14页 |
1.2.3 有关空气净化装置检测的相关研究 | 第14-15页 |
1.3 本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 第15-17页 |
第2章 地铁车厢空气净化的理论分析 | 第17-34页 |
2.1 地铁车厢中主要污染物种类及来源 | 第17-21页 |
2.1.1 地铁车厢主要污染物种类 | 第17-19页 |
2.1.2 地铁车厢主要污染物来源 | 第19-20页 |
2.1.3 地铁车厢空气污染物的特征 | 第20-21页 |
2.2 改善地铁车厢空气质量的途径 | 第21-22页 |
2.2.1 源头治理 | 第21页 |
2.2.2 通新风稀释和合理的气流组织 | 第21-22页 |
2.2.3 空气净化 | 第22页 |
2.3 室内/地铁车厢空气净化方式分析 | 第22-29页 |
2.3.1 室内空气净化方式分析 | 第22-27页 |
2.3.2 适用于地铁车厢的空气净化方式 | 第27-28页 |
2.3.3 某地铁车厢用光等离子空气净化装置 | 第28-29页 |
2.4 空气净化装置净化效果的评价与检测标准 | 第29-34页 |
2.4.1 空气净化装置净化效果的评价标准 | 第29-31页 |
2.4.2 地铁车厢空气中污染物的限定标准 | 第31-32页 |
2.4.3 空气净化装置净化效果的检测标准 | 第32-34页 |
第3章 实验系统设计 | 第34-41页 |
3.1 空气净化装置安装位置的确定 | 第34-36页 |
3.2 实验台搭建 | 第36-38页 |
3.3 大肠杆菌的选取 | 第38-40页 |
3.4 防护用品 | 第40-41页 |
第4章 颗粒物、TVOCs及甲醛净化性能测试 | 第41-52页 |
4.1 颗粒物净化性能测试 | 第41-42页 |
4.2 颗粒物净化测试结果 | 第42-46页 |
4.2.1 PM2.5 分析 | 第43-44页 |
4.2.2 PM10分析 | 第44-46页 |
4.3 TVOCs净化性能测试 | 第46-47页 |
4.4 TVOCs净化测试结果 | 第47-49页 |
4.5 甲醛净化性能测试 | 第49-50页 |
4.6 甲醛净化测试结果 | 第50-52页 |
第5章 自然菌及器物表面细菌净化性能测试 | 第52-65页 |
5.1 使用仪器及材料 | 第52-54页 |
5.1.1 细菌培养基 | 第53-54页 |
5.1.2 真菌培养基 | 第54页 |
5.2 培养基制备及编号 | 第54-55页 |
5.3 自然菌(细菌、真菌)杀菌测试方案 | 第55-56页 |
5.4 器物表面细菌杀灭性能测试 | 第56-58页 |
5.4.1 材料准备 | 第56-57页 |
5.4.2 器物表面杀菌测试方案 | 第57-58页 |
5.5 自然菌及器物表面细菌净化性能测试结果 | 第58-65页 |
5.5.1 细菌净化测试结果 | 第58-61页 |
5.5.2 真菌净化测试结果 | 第61-63页 |
5.5.3 器物表面细菌杀灭实验结果 | 第63-65页 |
第6章 大肠杆菌净化性能测试 | 第65-77页 |
6.1 使用仪器及材料 | 第65-66页 |
6.1.1 LB肉汤液体培养基 | 第66页 |
6.1.2 大肠杆菌显色培养基HB7001 | 第66页 |
6.2 大肠杆菌的接种和培养 | 第66-70页 |
6.2.1 大肠杆菌的接种 | 第66-67页 |
6.2.2 大肠杆菌显色培养基的制备及编号 | 第67-68页 |
6.2.3 血球计数板的细胞计数及计算方法 | 第68-70页 |
6.3 人工染菌--大肠杆菌杀菌测试方案 | 第70-71页 |
6.4 大肠杆菌净化性能测试结果 | 第71-77页 |
6.4.1 初期实验 | 第71-72页 |
6.4.2 补充实验 | 第72-77页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7-79页 |
参考文献 | 第79-83页 |
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83-84页 |
致谢 | 第8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