隅撑支撑在钢结构加层中的抗震性能研究
摘要 | 第9-10页 |
Abstract | 第10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21页 |
1.1 钢结构加层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第11-13页 |
1.1.1 研究的背景 | 第11-12页 |
1.1.2 研究的意义 | 第12-13页 |
1.2 钢结构加层中常用的方法 | 第13-14页 |
1.3 钢结构加层减震控制技术 | 第14-20页 |
1.3.1 隔震技术 | 第15-17页 |
1.3.2 消能减震技术 | 第17-18页 |
1.3.3 被动调谐减震技术 | 第18-19页 |
1.3.4 主动控制技术 | 第19页 |
1.3.5 混合控制技术 | 第19-20页 |
1.4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20-21页 |
第2章 结构抗震分析理论 | 第21-33页 |
2.1 有限元分析软件SAP2000简介 | 第21-23页 |
2.2 工程概况 | 第23-25页 |
2.3 反应谱分析 | 第25-27页 |
2.4 时程分析 | 第27-28页 |
2.5 地震波的选取和调整 | 第28-29页 |
2.5.1 地震波的选取 | 第28页 |
2.5.2 地震波的调整 | 第28-29页 |
2.6 本文地震波的选取 | 第29-30页 |
2.7 本章小结 | 第30-33页 |
第3章 不同隅撑支撑在加层中的应用研究 | 第33-54页 |
3.1 中心支撑框架 | 第33-34页 |
3.2 偏心支撑框架 | 第34-35页 |
3.3 隅撑支撑框架 | 第35-37页 |
3.3.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35页 |
3.3.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35-36页 |
3.3.3 常见隅撑支撑形式 | 第36-37页 |
3.4 不同加层方案 | 第37-38页 |
3.5 模态分析 | 第38-40页 |
3.5.1 振型对比 | 第38-40页 |
3.5.2 自振周期分析 | 第40页 |
3.6 反应谱分析 | 第40-44页 |
3.6.1 层位移分析 | 第41-42页 |
3.6.2 层间位移及层间位移角分析 | 第42-43页 |
3.6.3 层剪力分析 | 第43-44页 |
3.7 时程分析 | 第44-53页 |
3.7.1 层位移分析 | 第45-47页 |
3.7.2 层间位移及层间位移角分析 | 第47-50页 |
3.7.3 层剪力分析 | 第50-53页 |
3.8 本章小结 | 第53-54页 |
第4章 隅撑支撑不同位置对加层的抗震性能影响 | 第54-74页 |
4.1 引言 | 第54页 |
4.2 不同平面位置对加层的抗震性能影响 | 第54-63页 |
4.2.1 加层方案介绍 | 第54-56页 |
4.2.2 层位移分析 | 第56-58页 |
4.2.3 层间位移及层间位移角分析 | 第58-61页 |
4.2.4 层剪力分析 | 第61-63页 |
4.3 不同立面位置对加层的抗震性能影响 | 第63-72页 |
4.3.1 加层方案介绍 | 第63-64页 |
4.3.2 层位移分析 | 第64-67页 |
4.3.3 层间位移及层间位移角分析 | 第67-70页 |
4.3.4 层剪力分析 | 第70-72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72-74页 |
第5章 隅撑支撑参数对加层的抗震性能影响 | 第74-96页 |
5.1 引言 | 第74-75页 |
5.2 不同角度对加层的抗震性能影响 | 第75-81页 |
5.2.1 加层方案介绍 | 第75页 |
5.2.2 层位移分析 | 第75-77页 |
5.2.3 层间位移及层间位移角分析 | 第77-79页 |
5.2.4 层剪力分析 | 第79-81页 |
5.3 不同长度对加层的抗震性能影响 | 第81-88页 |
5.3.1 加层方案介绍 | 第81页 |
5.3.2 层位移分析 | 第81-84页 |
5.3.3 层间位移及层间位移角分析 | 第84-86页 |
5.3.4 层剪力分析 | 第86-88页 |
5.4 不同截面刚度对加层的抗震性能影响 | 第88-94页 |
5.4.1 加层方案介绍 | 第88页 |
5.4.2 层位移分析 | 第88-90页 |
5.4.3 层间位移及层间位移角分析 | 第90-92页 |
5.4.4 层剪力分析 | 第92-94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94-96页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第96-97页 |
6.1 结论 | 第96页 |
6.2 展望 | 第96-97页 |
参考文献 | 第97-100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100-101页 |
致谢 | 第10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