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4-36页 |
1.1 引言 | 第14-15页 |
1.2 茶叶中各营养成分及其功能 | 第15-17页 |
1.2.1 茶多酚 | 第15-16页 |
1.2.2 生物碱 | 第16页 |
1.2.3 茶多糖 | 第16页 |
1.2.4 茶蛋白和氨基酸 | 第16-17页 |
1.2.5 茶色素 | 第17页 |
1.2.6 维生素 | 第17页 |
1.2.7 无机成分 | 第17页 |
1.3 硒的生物功能研究与利用 | 第17-20页 |
1.3.1 硒与人体健康的关系 | 第17-18页 |
1.3.2 膳食硒的补充与强化 | 第18-19页 |
1.3.3 硒的抗肿瘤作用 | 第19-20页 |
1.4 茶多糖生物活性 | 第20-21页 |
1.4.1 降血糖活性 | 第20页 |
1.4.2 抗氧化活性 | 第20-21页 |
1.4.3 抗肿瘤活性 | 第21页 |
1.5 富硒茶叶的研究 | 第21-23页 |
1.5.1 硒对茶叶品质的影响 | 第21-22页 |
1.5.2 富硒绿茶生物活性研究 | 第22-23页 |
1.5.2.1 富硒绿茶抗氧化作用 | 第22页 |
1.5.2.2 富硒绿茶抗肝癌作用 | 第22页 |
1.5.2.3 富硒绿茶抗突变作用 | 第22-23页 |
1.5.3 硒与绿茶组分的协同抗肿瘤活性及其机理研究 | 第23页 |
1.6 茶多糖的提取、分离和纯化 | 第23-27页 |
1.6.1 茶多糖的提取 | 第23-25页 |
1.6.1.1 溶剂提取法 | 第23-24页 |
1.6.1.2 酶提取法 | 第24页 |
1.6.1.3 超声波提取 | 第24页 |
1.6.1.4 微波提取 | 第24页 |
1.6.1.5 超临界流体萃取法 | 第24-25页 |
1.6.2 茶多糖的分离和纯化 | 第25-27页 |
1.6.2.1 茶多糖的脱蛋白研究 | 第25页 |
1.6.2.2 茶多糖的脱色研究 | 第25-26页 |
1.6.3.3 茶多糖的分级纯化 | 第26页 |
1.6.3.4 多糖含量的测定 | 第26页 |
1.6.3.5 多糖纯度的鉴定 | 第26-27页 |
1.7 茶多糖的结构研究 | 第27-32页 |
1.7.1 茶多糖的一级结构 | 第27-30页 |
1.7.1.1 水解法 | 第28页 |
1.7.1.2 高碘酸氧化和Smith降解 | 第28页 |
1.7.1.3 甲基化反应 | 第28页 |
1.7.1.4 紫外分析法(UC) | 第28-29页 |
1.7.1.5 红外光谱法(IR) | 第29页 |
1.7.1.6 气相色谱法(GC)和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 | 第29页 |
1.7.1.7 核磁共振(NMR) | 第29页 |
1.7.1.8 质谱(MS) | 第29-30页 |
1.7.1.9 毛细管电泳(CE) | 第30页 |
1.7.1.10 酶学方法 | 第30页 |
1.7.1.11 免疫学方法 | 第30页 |
1.7.2 多糖高级结构的研究 | 第30-32页 |
1.7.2.1 原子力显微镜 | 第31页 |
1.7.2.2 电子显微镜 | 第31页 |
1.7.2.3 X-射线衍射 | 第31页 |
1.7.2.4 圆二色谱 | 第31-32页 |
1.7.2.5 理论算法研究多糖的构象 | 第32页 |
1.8 天然富硒和人工富硒食品的研究现状 | 第32-34页 |
1.8.1 天然富硒保健食品的开发现状 | 第32-33页 |
1.8.1.1 富硒茶 | 第32页 |
1.8.1.2 利用富硒天然植物资源开发的富硒食品 | 第32-33页 |
1.8.2 人工转化的硒营养食品 | 第33-34页 |
1.8.2.1 微生物富集法 | 第33页 |
1.8.2.2 植物转化法 | 第33页 |
1.8.2.3 动物转化法 | 第33页 |
1.8.2.4 利用高新技术研制开发富硒保健食品 | 第33-34页 |
1.8.3 天然和人工富硒茶叶功能活性的研究 | 第34页 |
1.9 本文的研究目的、意义及主要内容 | 第34-36页 |
1.9.1 本文的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34-35页 |
1.9.2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35-36页 |
第二章 两种富硒绿茶成分测定及茶多糖的提取和分离纯化 | 第36-53页 |
2.1 前言 | 第36页 |
2.2 材料与仪器设备 | 第36-37页 |
2.2.1 实验材料 | 第36页 |
2.2.2 实验试剂 | 第36页 |
2.2.3 实验仪器设备 | 第36-37页 |
2.3 实验方法 | 第37-45页 |
2.3.1 天然富硒和人工富硒绿茶营养成分和硒含量的测定 | 第37-43页 |
2.3.1.1 天然富硒和人工富硒绿茶水分含量的测定 | 第37页 |
2.3.1.2 天然富硒和人工富硒绿茶灰分含量的测定 | 第37页 |
2.3.1.3 天然富硒和人工富硒绿茶水浸出物含量的测定 | 第37-38页 |
2.3.1.4 天然富硒和人工富硒绿茶茶多酚含量的测定 | 第38页 |
2.3.1.5 天然富硒和人工富硒绿茶咖啡碱含量的测定 | 第38-39页 |
2.3.1.6 天然富硒和人工富硒绿茶氨基酸含量的测定 | 第39-40页 |
2.3.1.7 天然富硒和人工富硒绿茶可溶性蛋白含量的测定 | 第40页 |
2.3.1.8 天然富硒和人工富硒绿茶总可溶性糖含量的测定 | 第40-41页 |
2.3.1.9 天然富硒和人工富硒绿茶酸性糖含量的测定 | 第41-42页 |
2.3.1.10 天然富硒和人工富硒绿茶硒含量的测定 | 第42-43页 |
2.3.2 天然富硒和人工富硒茶多糖的提取 | 第43-44页 |
2.3.2.1 材料预处理 | 第43-44页 |
2.3.2.2 茶叶粗多糖的提取 | 第44页 |
2.3.2.3 茶叶粗多糖的脱色和脱蛋白 | 第44页 |
2.3.2.4 茶叶粗多糖中性糖、可溶性蛋白、糖醛酸和硒含量测定 | 第44页 |
2.3.3 天然富硒和人工富硒茶多糖的分离纯化 | 第44-45页 |
2.3.3.1 天然富硒和人工富硒茶多糖均一性和分子量的测定 | 第44-45页 |
2.3.3.2 DEAE-Sepharose FF纯化后精品多糖的得率 | 第45页 |
2.3.3.3 精品多糖中性糖、可溶性蛋白、糖醛酸和硒含量测定 | 第45页 |
2.4 结果与分析 | 第45-51页 |
2.4.1 天然富硒和人工富硒绿茶营养成分和硒含量的测定结果 | 第45-46页 |
2.4.2 天然富硒和人工富硒绿茶粗多糖的得率 | 第46页 |
2.4.3 茶叶粗多糖中性糖、可溶性蛋白、糖醛酸和硒含量测定结果 | 第46-47页 |
2.4.4 天然富硒和人工富硒茶多糖分离纯化的洗脱曲线 | 第47-48页 |
2.4.5 天然富硒和人工富硒茶多糖的均一性和分子量 | 第48-50页 |
2.4.6 天然富硒和人工富硒精品多糖得率和成分分析 | 第50-51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51-53页 |
第三章 两种富硒绿茶多糖体内外抗肿瘤活性的研究 | 第53-74页 |
3.1 引言 | 第53页 |
3.2 材料与仪器设备 | 第53-54页 |
3.2.1 实验材料 | 第53-54页 |
3.2.2 实验试剂 | 第54页 |
3.2.3 实验仪器设备 | 第54页 |
3.3 试验方法 | 第54-59页 |
3.3.1 细胞培养 | 第54-55页 |
3.3.1.1 培养基的配制 | 第54页 |
3.3.1.2 小鼠S180肿瘤细胞的培养 | 第54-55页 |
3.3.2 体外抗肿瘤实验 | 第55-56页 |
3.3.2.1 细胞培养 | 第55页 |
3.3.2.2 MTT法测定细胞生长抑制率 | 第55页 |
3.3.2.3 LDH法测定细胞毒性 | 第55-56页 |
3.3.3 体内抗肿瘤实验 | 第56-59页 |
3.3.3.1 实验动物的饲养 | 第56页 |
3.3.3.2 小鼠S180荷瘤模型的建立 | 第56页 |
3.3.3.3 实验动物的肿瘤接种和分组 | 第56-57页 |
3.3.3.4 小鼠灌胃溶液的配制方法 | 第57页 |
3.3.3.5 小鼠生存情况以及存活率的观察 | 第57-58页 |
3.3.3.6 抑瘤率的计算 | 第58页 |
3.3.3.7 小鼠肿瘤石蜡切片的制作与观察 | 第58-59页 |
3.4 结果与分析 | 第59-73页 |
3.4.1 体外抗肿瘤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59-62页 |
3.4.1.1 细胞的培养、计数、接种及细胞的观察与染色 | 第59-60页 |
3.4.1.2 MTT的结果与分析 | 第60-61页 |
3.4.1.3 LDH的结果与分析 | 第61-62页 |
3.4.2 体内抗肿瘤实验结果分析 | 第62-73页 |
3.4.2.1 小鼠生存情况以及存活率的观察结果 | 第62-64页 |
3.4.2.2 不同样品对荷瘤小鼠脏器指数的影响结果 | 第64-70页 |
3.4.2.3 小鼠肿瘤石蜡切片的观察与分析 | 第70-73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73-74页 |
第四章 两种富硒绿茶多糖结构的分析 | 第74-95页 |
4.1 前言 | 第74页 |
4.2 材料与仪器设备 | 第74-75页 |
4.2.1 实验材料 | 第74页 |
4.2.2 实验试剂 | 第74页 |
4.2.3 实验仪器设备 | 第74-75页 |
4.3 实验方法 | 第75-77页 |
4.3.1 富硒茶多糖单糖组成的测定 | 第75页 |
4.3.2 富硒茶多糖的紫外扫描 | 第75页 |
4.3.3 富硒茶多糖的红外扫描 | 第75页 |
4.3.4 富硒茶多糖的部分酸水解 | 第75-76页 |
4.3.5 富硒茶多糖的高碘酸钠氧化 | 第76页 |
4.3.6 富硒茶多糖的Smith降解反应 | 第76页 |
4.3.7 富硒茶多糖的核磁共振分析 | 第76页 |
4.3.8 富硒茶多糖的甲基化实验 | 第76页 |
4.3.9 富硒茶多糖的扫描电镜观察 | 第76页 |
4.3.10 富硒茶多糖的热重分析 | 第76-77页 |
4.4 结果与分析 | 第77-93页 |
4.4.1 富硒茶多糖单糖组成的结果与分析 | 第77-78页 |
4.4.2 富硒茶多糖的紫外扫描图谱与分析 | 第78-79页 |
4.4.3 富硒茶多糖的红外扫描图谱与分析 | 第79-80页 |
4.4.4 富硒茶多糖的部分酸水解结果与分析 | 第80-82页 |
4.4.5 富硒茶多糖的NaIO4氧化和Smith降解分析 | 第82-83页 |
4.4.6 富硒茶多糖的核磁共振结果与分析 | 第83-88页 |
4.4.6.1 人工富硒茶多糖核磁共振结果与分析 | 第83-85页 |
4.4.6.2 天然富硒茶多糖核磁共振结果与分析 | 第85-88页 |
4.4.7 富硒茶多糖的甲基化结果与分析 | 第88-90页 |
4.4.8 富硒茶多糖的扫描电镜分析 | 第90-92页 |
4.4.9 富硒茶多糖的热重分析 | 第92-93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93-95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95-98页 |
参考文献 | 第98-103页 |
附图表 | 第103-109页 |
攻读硕士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109-110页 |
致谢 | 第110-11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