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0-11页 |
ABSTRACT | 第11-12页 |
引言 | 第13-16页 |
第一章 山西塌方式腐败的情况概述 | 第16-24页 |
1.1 塌方式腐败的定义 | 第16页 |
1.2 山西塌方式腐败的情况简述 | 第16-21页 |
1.3 山西塌方式腐败后"官场重建"情况 | 第21-24页 |
第二章 山西省干部选用制度基本情况概述 | 第24-32页 |
2.1 山西干部选用制度的历史沿革 | 第24-26页 |
2.1.1 建国初期山西的干部选拔任用制度 | 第24-25页 |
2.1.2 改革开放以来山西的干部选拔任用制度的改革 | 第25页 |
2.1.3 新时期以来山西干部选用制度的完善 | 第25-26页 |
2.2 山西干部选拔任用制度的基本内容 | 第26-32页 |
2.2.1 干部选拔任用制度基本概念 | 第26-28页 |
2.2.2 干部选拔任用程序和基本类型 | 第28-32页 |
第三章 山西省干部选拔任用存在的问题和原因分析 | 第32-40页 |
3.1 山西省干部选拔任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 第32-36页 |
3.1.1 干部选用标准把握不严,制度执行走样 | 第32-33页 |
3.1.2 干部选任民主化程度不高,任人唯亲现象频发 | 第33页 |
3.1.3 干部考察走过场,"带病提拔"问题突出 | 第33-34页 |
3.1.4 干部选拔任用不正之风盛行,"跑官要官、拉票贿选"屡见不鲜 | 第34-35页 |
3.1.5 干部交流少,干部中"圈子""山头"盛行 | 第35页 |
3.1.6 干部选任监管乏力,干部监督不到位 | 第35-36页 |
3.2 山西干部选拔任用问题的原因分析 | 第36-40页 |
3.2.1 资源型地区,官商勾结现象严重 | 第36页 |
3.2.2 官僚主义思想严重,官员理想信念沦丧 | 第36-37页 |
3.2.3 "一把手"用人权过于集中,权利寻租成本低 | 第37-38页 |
3.2.4 权力缺乏有效监督,同级监督形同虚设 | 第38页 |
3.2.5 组织部门没有承担好选任干部的责任 | 第38-40页 |
第四章 山西塌方式腐败后干部选拔任用制度的改革及其局限性 | 第40-46页 |
4.1 山西塌方式腐败后干部选用制度的改革 | 第40-44页 |
4.1.1 完善动议酝酿制度,明确用人权力边界 | 第40-41页 |
4.1.2 在干部考察全过程,坚持"六查"和"五必审" | 第41-42页 |
4.1.3 建立选拔任用工作责任制,规范干部选任权力的使用 | 第42页 |
4.1.4 建立正确的用人导向,注重干部德的考察 | 第42-43页 |
4.1.5 开展"三个一批"活动,有效净化干部队伍 | 第43-44页 |
4.2 山西干部选任制度改革的局限性分析 | 第44-46页 |
4.2.1 干部选任程序复杂,增加干部选拔成本 | 第44页 |
4.2.2 干部选任注重廉政考察,弱化能力考察 | 第44页 |
4.2.3 干部选任制度程序改革多,日常管理改革少 | 第44-45页 |
4.2.4 制度改革布置任务多,可能存在走过场 | 第45页 |
4.2.5 干部选拔任用条件严苛,可能会造成干部“懒政” | 第45-46页 |
第五章 山西塌方式腐败下的干部选任制度改革的建议 | 第46-54页 |
5.1 健全完善干部选任机制 | 第46-48页 |
5.1.1 建立完善干部公开选拔制度 | 第46-47页 |
5.1.2 坚持民主集中制,推进干部选任的民主化 | 第47页 |
5.1.3 建立完善干部能上能下制度 | 第47页 |
5.1.4 完善干部选任责任追究制度 | 第47-48页 |
5.1.5 深入推进干部交流制度 | 第48页 |
5.2 提升干部选任工作的透明度 | 第48-50页 |
5.2.1 增强民主推荐的科学性 | 第48-49页 |
5.2.2 规范干部选任过程中的民主测评 | 第49页 |
5.2.3 强化干部选拔任用的全程监督 | 第49-50页 |
5.3 完善干部考察评价体系 | 第50-52页 |
5.3.1 完善考察标准 | 第50-51页 |
5.3.2 突出对干部"德"的考察 | 第51页 |
5.3.3 建立日常考核考察体制 | 第51页 |
5.3.4 推行差额考察干部制度 | 第51-52页 |
5.4 要注重培养年轻干部,注重基层导向 | 第52-54页 |
5.4.1 注重培养年轻干部 | 第52页 |
5.4.2 注重树立干部的基层导向 | 第52-54页 |
结语 | 第54-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58页 |
致谢 | 第58-59页 |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 第59-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