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0-11页 |
ABSTRACT | 第11-12页 |
第一章 综述 | 第13-24页 |
1.1 施旺细胞与髓鞘 | 第13-14页 |
1.2 腓骨肌萎缩症 | 第14-15页 |
1.3 轴突周围蛋白Periaxin | 第15-18页 |
1.3.1 Periaxin的分布与作用 | 第15-16页 |
1.3.2 Periaxin蛋白的结构 | 第16-18页 |
1.4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8页 |
参考文献 | 第18-24页 |
第二章 L-periaxin与S-periaxin之间相互作用的研究 | 第24-38页 |
2.1 前言 | 第24页 |
2.2 实验材料 | 第24-25页 |
2.2.1 质粒及细胞系 | 第24页 |
2.2.2 试剂及药物 | 第24-25页 |
2.2.3 实验仪器 | 第25页 |
2.3 实验方法 | 第25-29页 |
2.3.1 重组载体的构建 | 第25-26页 |
2.3.2 细胞培养 | 第26页 |
2.3.3 细胞爬片 | 第26页 |
2.3.4 转染 | 第26页 |
2.3.5 免疫荧光染色 | 第26-27页 |
2.3.6 双分子荧光互补 | 第27-28页 |
2.3.7 免疫共沉淀 | 第28页 |
2.3.8 GST Pull-down实验 | 第28-29页 |
2.3.9 竞争性实验 | 第29页 |
2.4 实验结果 | 第29-35页 |
2.4.1 L-periaxin与S-periaxin在RSC96细胞内存在荧光共定位 | 第29-30页 |
2.4.2 L-periaxin与S-periaxin之间存在相互作用 | 第30-32页 |
2.4.3 L-periaxin各个结构域与S-periaxin蛋白之间的互作区域分析 | 第32-34页 |
2.4.4 S-periaxin对L-periaxin同源二聚体的影响分析 | 第34-35页 |
2.5 讨论 | 第35-36页 |
参考文献 | 第36-38页 |
第三章 L-periaxin首尾相互作用及其影响的探究 | 第38-59页 |
3.1 前言 | 第38页 |
3.2 实验材料 | 第38-40页 |
3.2.1 质粒及细胞系 | 第38-39页 |
3.2.2 试剂及药物 | 第39页 |
3.2.3 实验仪器 | 第39-40页 |
3.3 实验方法 | 第40-44页 |
3.3.1 重组载体的构建 | 第40页 |
3.3.2 细胞培养 | 第40页 |
3.3.3 细胞爬片 | 第40-41页 |
3.3.4 转染 | 第41页 |
3.3.5 免疫荧光染色 | 第41页 |
3.3.6 双分子荧光互补 | 第41-43页 |
3.3.7 免疫共沉淀 | 第43-44页 |
3.3.8 GST Pull-down | 第44页 |
3.3.9 竞争性实验 | 第44页 |
3.4 实验结果 | 第44-55页 |
3.4.1 L-periaxin蛋白首尾之间存在相互作用 | 第44-47页 |
3.4.2 L-periaxinL-periaxin的NLS结构域与其酸性结构域之间存在相互作用 | 第47-49页 |
3.4.3 L-periaxin酸性结构域结合在其NLS2,3亚结构域 | 第49-51页 |
3.4.4 L-periaxin酸性结构域E1259/K位点会削弱L-periaxin首尾相互作用 | 第51-52页 |
3.4.5 L-periaxin首尾互作对其细胞定位的影响 | 第52-54页 |
3.4.6 DRP2抑制L-periaxin首尾互作 | 第54-55页 |
3.5 讨论 | 第55-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59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59-60页 |
致谢 | 第60-61页 |
个人简况以及联系方式 | 第61-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