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中国政治论文--思想政治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论文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认同历程研究

摘要第1-6页
Abstract第6-14页
导论第14-25页
 一、研究的缘起与研究意义第14-16页
 二、研究现状第16-21页
 三、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第21-25页
第一章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认同的基本理论第25-47页
 第一节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理论概述第25-34页
  一、意识形态理论溯源第25-29页
  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基本内涵第29-34页
 第二节 认同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认同内涵第34-39页
  一、认同:多学科共同关注的话题第34-37页
  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认同的内涵第37-39页
 第三节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认同的基础与实质第39-47页
  一、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认同的基础第39-44页
  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认同的实质第44-47页
第二章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认同的早期探索第47-85页
 第一节 早期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认同的基本过程第47-63页
  一、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诞生和在无产阶级中的初步认同第47-52页
  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理论在革命实践中得以验证和认同巩固第52-58页
  三、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广泛传播和全面认同第58-63页
 第二节 马克思恩格斯促进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认同的历史经验第63-75页
  一、多样化的宣传教育方式奠定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认同的思想基础第64-67页
  二、诉诸经验事实的实践验证强化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认同的现实根基第67-70页
  三、长期的理论斗争提供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认同的重要动力第70-75页
 第三节 马克思恩格斯早期探索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认同的意义第75-85页
  一、提供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认同的理论前提第76-79页
  二、提供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认同的方法借鉴第79-82页
  三、提供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认同的历史依据第82-85页
第三章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认同在苏联的形成与丧失第85-124页
 第一节 列宁加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认同的实践第85-94页
  一、十月革命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认同资源的不足第85-89页
  二、列宁促进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认同的举措第89-94页
 第二节 斯大林时期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认同第94-105页
  一、斯大林模式的实践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认同的影响第94-98页
  二、卫国战争的胜利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认同的影响第98-100页
  三、斯大林时期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认同的特点第100-105页
 第三节 后斯大林时期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认同危机第105-124页
  一、赫鲁晓夫时期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认同的动摇第106-109页
  二、勃列日涅夫时期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认同的困顿第109-114页
  三、戈尔巴乔夫时期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认同的崩溃第114-118页
  四、苏联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认同失败的原因分析第118-124页
第四章 中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认同历程回顾第124-154页
 第一节 早期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在中国的认同第124-135页
  一、早期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在中国的传播第124-128页
  二、早期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与各种非社会主义思潮论战中获得认同第128-132页
  三、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从精英认同到民众认同的演变第132-135页
 第二节 改革开放前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认同的畸变第135-143页
  一、过渡时期(1949—1956年)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认同第135-140页
  二、曲折发展时期(1957—1978年)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认同第140-143页
 第三节 改革开放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认同的理性回归第143-154页
  一、改革开放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认同的重启第143-146页
  二、改革开放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认同的巩固第146-149页
  三、改革开放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认同的发展第149-154页
第五章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认同的现实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第154-187页
 第一节 价值冲突与当代中国价值认同危机第154-168页
  一、当代中国价值冲突的社会场景第154-159页
  二、当代中国价值冲突的焦点第159-165页
  三、多元价值冲突引发价值认同危机第165-168页
 第二节 价值认同危机的消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第168-176页
  一、价值认同危机的消解需要价值认同重构第168-170页
  二、价值认同重构的根本是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第170-175页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意义第175-176页
 第三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路径选择第176-187页
  一、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认知认同第177-179页
  二、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日常生活化增强情感认同第179-183页
  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行为认同第183-187页
第六章 当前我国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认同的基本思路第187-228页
 第一节 当前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认同亟待破解的问题第187-201页
  一、认同主体教育的虚化第187-191页
  二、大众权益的实现仍有差距第191-193页
  三、认同客体的解释力下降第193-195页
  四、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理论宣传空泛化的趋向第195-197页
  五、多样化社会思潮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认同的挑战第197-201页
 第二节 当前我国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认同的基本方法第201-208页
  一、正确处理主导性与多样性的关系第201-203页
  二、正确处理想化与世俗化的关系第203-205页
  三、正确处理泛化与淡化的关系第205-207页
  四、正确处理批判与包容的关系第207-208页
 第三节 当前我国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认同的路径选择第208-228页
  一、实施分层教育,注重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认同主体塑造第209-211页
  二、推进理论创新,凸显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认同的文本权威第211-214页
  三、畅通利益表达,培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认同的动力基础第214-217页
  四、注重大众传媒,拓展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认同的传播途径第217-221页
  五、优化社会生态环境,构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认同的外部条件第221-228页
结语:以“中国梦”提出为契机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认同第228-230页
主要参考文献第230-242页
致谢第242-243页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第243页

论文共24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明代茶书研究
下一篇:个人金融信息权的民法保护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