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3页 |
Abstract | 第3-5页 |
中文文摘 | 第5-13页 |
绪论 | 第13-29页 |
第一节 红曲概述 | 第13-14页 |
·红曲概况 | 第13页 |
·红曲霉属的特征 | 第13页 |
·红曲的分类 | 第13-14页 |
第二节 红曲霉的代谢产物 | 第14-18页 |
·红曲色素 | 第14-16页 |
·莫纳可林K | 第16-17页 |
·γ-氨基丁酸 | 第17页 |
·麦角固醇 | 第17页 |
·豆甾醇 | 第17页 |
·其他代谢产物 | 第17-18页 |
第三节 桔霉素 | 第18-21页 |
·桔霉素的发现及其理化性质 | 第18页 |
·桔霉素的毒性 | 第18-19页 |
·桔霉素的合成途径 | 第19-20页 |
·桔霉素的检测方法 | 第20-21页 |
第四节 控制红曲桔霉素产生的对策 | 第21-23页 |
·传统的菌株筛选 | 第21页 |
·诱变育种 | 第21页 |
·混合发酵 | 第21页 |
·发酵工艺条件的优化 | 第21-22页 |
·构建基因工程菌 | 第22-23页 |
·其他方法 | 第23页 |
第五节 基因工程的相关技术 | 第23-27页 |
·丝状真菌转化技术 | 第23-25页 |
·筛选标记的选择 | 第25-27页 |
第六节 课题的研究目的与内容 | 第27-29页 |
·研究目的 | 第27页 |
·研究内容 | 第27-29页 |
第一章 红曲产色素液态发酵条件的优化 | 第29-39页 |
第一节 前言 | 第29页 |
第二节 材料与试剂 | 第29-30页 |
·菌种 | 第29页 |
·培养基 | 第29页 |
·主要试剂 | 第29-30页 |
第三节 实验方法 | 第30-32页 |
·红曲菌孢子悬液的制备 | 第30页 |
·红曲色素发酵过程 | 第30页 |
·红曲发酵液色价与色调的测定 | 第30-31页 |
·实验方案 | 第31-32页 |
第四节 结果与分析 | 第32-38页 |
·液态发酵培养基碳源的优化 | 第32-33页 |
·液态发酵培养基氮源的优化 | 第33页 |
·温度对红曲产色素的影响 | 第33-34页 |
·接种量对红曲产色素的影响 | 第34-35页 |
·发酵时间对红曲产色素的影响 | 第35-36页 |
·转速对红曲产色素的影响 | 第36-37页 |
·装液量对红曲产色素的影响 | 第37-38页 |
第五节 小结与讨论 | 第38-39页 |
第二章 红曲霉M-CL的分子改造 | 第39-67页 |
第一节 前言 | 第39页 |
第二节 材料与试剂 | 第39-41页 |
·菌种与质粒 | 第39-40页 |
·主要试剂 | 第40页 |
·培养基 | 第40-41页 |
·试剂 | 第41页 |
·实验设备及仪器 | 第41页 |
第三节 实验方法 | 第41-53页 |
·红曲菌孢子悬液的制备 | 第41页 |
·红曲菌的菌丝培养 | 第41-42页 |
·红曲菌基因组DNA的提取 | 第42-43页 |
·重叠延伸PCR引物设计 | 第43-44页 |
·MpigE基因片段、PtrpC启动子片段、TrpC终止子片段的扩增 | 第44-48页 |
·PtrpC启动子片段与MpigE片段的融合 | 第48-49页 |
·PM片段与TrpC片段的融合 | 第49页 |
·红曲菌过表达载体的构建 | 第49-52页 |
·红曲菌过表达载体HPMT的鉴定 | 第52-53页 |
第四节 结果与分析 | 第53-65页 |
·红曲菌M-CL培养图 | 第53页 |
·红曲菌M-CL基因组DNA提取的鉴定结果 | 第53-54页 |
·MpigE片段的鉴定结果 | 第54-55页 |
·PtrpC启动子片段、TrpC终止子片段的鉴定结果 | 第55-58页 |
·PtrpC启动子片段与MpigE片段融合的鉴定结果 | 第58页 |
·PM片段与TrpC片段融合的鉴定结果 | 第58-59页 |
·融合片段PMT的鉴定结果 | 第59-62页 |
·过表达载体PSKH构建结果 | 第62-65页 |
第五节 结论与讨论 | 第65-67页 |
第三章 原生质体制备与PEG介导转化 | 第67-79页 |
第一节 前言 | 第67页 |
第二节 材料与试剂 | 第67-69页 |
·菌种与质粒 | 第67页 |
·主要试剂 | 第67-68页 |
·培养基 | 第68页 |
·试剂 | 第68页 |
·实验设备及仪器 | 第68-69页 |
第三节 实验方法 | 第69-71页 |
·红曲霉菌株M-CL原生质体制备的优化方案 | 第69页 |
·红曲霉菌株M-CL原生质体的制备 | 第69-70页 |
·原生质体转化 | 第70页 |
·阳性转化子PCR分析 | 第70-71页 |
·原始菌株与改造菌株CL-02产红曲色素和桔霉素的比较 | 第71页 |
第四节 结果与分析 | 第71-78页 |
·红曲霉菌株M-CL原生质体的优化 | 第71-73页 |
·红曲菌M-CL对潮霉素B的药物抗性 | 第73-74页 |
·潮霉素筛选转化子 | 第74页 |
·过表达菌株阳性转化子的验证 | 第74-75页 |
·原始菌株M-CL和过表达菌株M-CLG01色价比较 | 第75-76页 |
·原始菌株M-CL和过表达菌株M-CLG01产桔霉素的HPLC分析 | 第76-78页 |
第五节 结论与讨论 | 第78-79页 |
第四章 红曲菌M-CL敲除组件的构建 | 第79-91页 |
第一节 前言 | 第79页 |
第二节 材料与试剂 | 第79-80页 |
·菌株与质粒 | 第79页 |
·主要试剂 | 第79页 |
·培养基 | 第79页 |
·试剂 | 第79-80页 |
·实验设备及仪器 | 第80页 |
第三节 实验方法 | 第80-82页 |
·红曲菌基因组DNA的提取 | 第80页 |
·引物设计 | 第80页 |
·敲除组件的构建 | 第80-81页 |
·乙醇沉淀DNA | 第81-82页 |
第四节 结果与分析 | 第82-89页 |
·A片段、H片段、B片段的PCR扩增 | 第82-85页 |
·敲除组件的构建结果 | 第85-89页 |
第五节 结论与讨论 | 第89-91页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第91-93页 |
参考文献 | 第93-99页 |
致谢 | 第99-101页 |
个人简历 | 第101-10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