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学论文--中国文学论文--文学评论和研究论文--古代文学(~1840年)论文

文气论

摘要第1-10页
Abstract第10-11页
第一章 绪论第11-20页
 第一节 文气论的研究现状及其理论意义第11-15页
  一、文气论研究成果综述第11-13页
  二、以往研究中存在的问题第13-14页
  三、文气论的研究价值和意义第14-15页
 第二节 本文研究关注的主要方面第15-20页
  一、研究重点和方法第15-18页
  二、研究框架和内容第18-20页
第二章 元气淋漓——文气论形成的哲学基础第20-50页
 第一节 文、气及其相关概念的界说第20-30页
  一、自然之气第21-26页
  二、生命血气第26-28页
  三、心灵文气第28-30页
 第二节 气的哲学特征第30-38页
  一、无中生有第32-34页
  二、动静相召第34-36页
  三、虚实恬淡第36-38页
 第三节 元气淋漓第38-49页
  一、“物”背后的共相第38-41页
  二、微明之道第41-44页
  三、“刚柔相摧而生变化”第44-49页
 注释第49-50页
第三章 气韵生动——文气论演变历史及本体意义第50-84页
 第一节 文气论的次序演变第50-63页
  一、初期:“阴阳不测之谓神”第51-54页
  二、深化:“有情之天下”第54-57页
  三、成熟:“空王之道助”第57-63页
 第二节 文气论的范畴与理论体系第63-74页
  一、基本范畴:气盛而化神第63-68页
  二、气韵生动:生生为艺第68-74页
 第三节 文气论的本体意义第74-82页
  一、错综复杂,有章可循第74-77页
  二、中和之美,天地之心第77-80页
  三、源流永续:大气之美第80-82页
 注释第82-84页
第四章 辞气——文气论的语言意义及修辞笔法第84-115页
 第一节 气与修辞观第84-92页
  一、重视“文”的修辞观第85-89页
  二、重视“质”的修辞观第89-92页
 第二节 辞气浩荡第92-102页
  一、生机活泼:字词的修辞第92-97页
  二、气当曲折:句子的修辞第97-99页
  三、一气贯注:章的修辞第99-102页
 第三节 辞气的修辞意义第102-113页
  一、君子之德第103-106页
  二、文气纵横第106-108页
  三、神与气和第108-113页
 注释第113-115页
第五章 才气——文气论的个性要求与创作格调第115-148页
 第一节 才气:文气论的个性要求第115-124页
  一、天才第116-118页
  二、才德第118-120页
  三、才学第120-122页
  四、才能第122-124页
 第二节 才气:文气论的创作格调第124-135页
  一、才气贲张,出格调第124-128页
  二、真才气,各有千秋第128-132页
  三、气力周备,得心应手第132-135页
 第三节 才气:文学的本质第135-146页
  一、才气预表人性第135-138页
  二、才气浸润生命第138-142页
  三、才气本根自然第142-146页
 注释第146-148页
第六章 养气——文气论的知识基础与人格因素第148-179页
 第一节 养气论的知识基础第148-157页
  一、性命学来源第149-152页
  二、哲学来源第152-155页
  三、文学来源第155-157页
 第二节 人格与文气第157-166页
  一、修正意志第158-159页
  二、修养人格第159-163页
  三、修炼风采第163-166页
 第三节 人心修养与境界第166-177页
  一、体态之美:气之完全第169-171页
  二、生机之美:文机变态第171-173页
  三、气度之美:情感境界第173-177页
 注释第177-179页
第七章 气象万千—文气说的欣赏意味与艺术体验第179-214页
 第一节 气韵天成第179-186页
  一、气势:整体性分明的统序第180-181页
  二、气感:底蕴富厚蓄藏内敛第181-184页
  三、体气:真实生命性形状第184-186页
 第二节 气象更新第186-195页
  一、清气与风格第187-190页
  二、逸气与风格第190-192页
  三、理气与风格第192-195页
 第三节 气貌山海第195-212页
  一、知觉灵明,诗意的空间第196-198页
  二、四时之外,陶冶而来第198-201页
  三、气化宇宙,古意盎然第201-207页
  四、思与境谐,神与物游第207-212页
 注释第212-214页
结语第214-216页
参考文献第216-221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第221-223页
致谢第223-224页

论文共22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唐代小说与明清相关题材戏曲比较研究
下一篇:性格色彩学之于幼儿钢琴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