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油机超级爆震机理的试验研究
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11页 |
第1章 引言 | 第11-29页 |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1-12页 |
·超级爆震现象的特点 | 第12-13页 |
·超级爆震的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13-29页 |
·早燃机理 | 第13-18页 |
·超级爆震(早燃)的影响因素与抑制措施 | 第18-21页 |
·超级爆震产生的机理 | 第21-25页 |
·超级爆震的可视化解析 | 第25-27页 |
·主要研究内容及论文结构 | 第27-29页 |
第2章 试验平台建设 | 第29-45页 |
·超级爆震发动机模拟试验台架 | 第29-38页 |
·单缸模拟试验发动机 | 第29-32页 |
·汽油喷射系统 | 第32页 |
·发动机其他改造 | 第32页 |
·机油喷射系统 | 第32-33页 |
·炽热颗粒引入系统 | 第33-34页 |
·发动机控制与数据采集 | 第34页 |
·数据处理方法 | 第34-38页 |
·可视化快速压缩机 | 第38-42页 |
·快速压缩机构造 | 第38-40页 |
·混合气制备方法 | 第40页 |
·高速相机 | 第40-41页 |
·数据采集与控制 | 第41页 |
·数据处理方法 | 第41-42页 |
·可视化一维容弹试验平台 | 第42-44页 |
·一维容弹构造 | 第42-43页 |
·配气系统 | 第43页 |
·纹影光路 | 第43-44页 |
·数据采集与控制 | 第44页 |
·本章小结 | 第44-45页 |
第3章 不同早燃源引发的超级爆震特性 | 第45-59页 |
·基准试验条件 | 第45-46页 |
·机油引发的早燃及超级爆震 | 第46-52页 |
·喷射时刻的影响 | 第46-49页 |
·喷射量的影响 | 第49-51页 |
·稀释率的影响 | 第51-52页 |
·热炭粒引发的早燃及超级爆震 | 第52-54页 |
·颗粒温度的影响 | 第52-53页 |
·颗粒粒径的影响 | 第53-54页 |
·提前点火模拟的早燃及超级爆震 | 第54-55页 |
·不同早燃方式的爆震特性对比 | 第55-58页 |
·本章小结 | 第58-59页 |
第4章 快速压缩机内的超级爆震研究 | 第59-99页 |
·试验条件 | 第59-62页 |
·快速压缩机与实际发动机内爆震形式的对比 | 第62-69页 |
·无自燃(正常燃烧) | 第64-65页 |
·顺序自燃(常规爆震) | 第65-66页 |
·爆轰(超级爆震) | 第66-69页 |
·点火位置对燃烧模式的影响 | 第69-71页 |
·热力条件对燃烧模式的影响 | 第71-76页 |
·压力 | 第71-73页 |
·温度 | 第73-75页 |
·能量密度 | 第75-76页 |
·超级爆震机理与常规爆震机理的比较 | 第76-77页 |
·爆轰起爆方式及压力波对起爆的影响 | 第77-82页 |
·直接起爆 | 第77-78页 |
·间接起爆 | 第78-80页 |
·弱激波对起爆的影响 | 第80-82页 |
·自燃与燃料负温度系数的关系 | 第82-84页 |
·爆轰的破坏作用 | 第84-86页 |
·基于图像的爆震频谱及振型分析 | 第86-97页 |
·图像处理过程与方法 | 第86-88页 |
·由高通滤波提取的压力波振荡过程 | 第88-91页 |
·压力频谱与图像频谱的比较 | 第91-93页 |
·不同颜色分量的频谱 | 第93-94页 |
·振型分析 | 第94-97页 |
·本章小结 | 第97-99页 |
第5章 一维简化条件下的火焰传播与起爆 | 第99-122页 |
·一维容弹中火焰传播与起爆的试验研究 | 第99-114页 |
·正常燃烧过程 | 第99-102页 |
·正常燃烧向爆轰的转变 | 第102-105页 |
·初始压力对爆轰起爆的影响 | 第105-110页 |
·初始温度对爆轰起爆的影响 | 第110-114页 |
·热点起爆过程的一维数值计算 | 第114-119页 |
·计算模型 | 第114-116页 |
·热点的起爆过程 | 第116-119页 |
·本章小结 | 第119-122页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第122-126页 |
·主要研究工作和结论 | 第122-125页 |
·主要创新点 | 第125页 |
·研究展望 | 第125-126页 |
参考文献 | 第126-135页 |
致谢 | 第135-137页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137-13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