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1页 |
1. 绪论 | 第11-25页 |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第11-13页 |
·选题背景 | 第11-12页 |
·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 第13-22页 |
·城市群研究文献综述 | 第13-19页 |
·增长极研究文献综述 | 第19-22页 |
·主要研究内容和研究框架 | 第22-24页 |
·主要内容 | 第22-23页 |
·研究框架 | 第23-24页 |
·论文研究方法 | 第24-25页 |
2. 相关范畴的界定及理论基础 | 第25-32页 |
·相关范畴的概念界定 | 第25-27页 |
·城市群的概念界定 | 第25-26页 |
·增长极的概念界定 | 第26页 |
·城市群与增长极关系 | 第26-27页 |
·次级增长极的概念界定 | 第27页 |
·理论基础—非均衡增长理论 | 第27-32页 |
·佩鲁的增长极理论及其发展 | 第28-29页 |
·缪尔达尔的循环累积因果理论 | 第29-30页 |
·赫希曼的不平衡增长理论 | 第30页 |
·弗里德曼“核心—边缘”理论 | 第30-32页 |
3. 四川省城市群增长极发展状况 | 第32-40页 |
·四川省“四大城市群”发展与差距 | 第32-36页 |
·四川“四大城市群”形成与范围 | 第32-34页 |
·“四大城市群”发展状况比较 | 第34-36页 |
·四川省城市群发展的制约因素 | 第36-38页 |
·城市化水平方面 | 第36页 |
·城镇空间集聚方面 | 第36-37页 |
·城市综合竞争实力方面 | 第37-38页 |
·结论 | 第38-40页 |
4. 四川省次级增长极的选择 | 第40-54页 |
·构建四川次级增长极的战略意义 | 第40-43页 |
·选择适合四川省区域开发的增长极模式,实现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 | 第40-41页 |
·优化四川城市规模等级结构,完善城市空间布局和建设 | 第41-42页 |
·强化经济联系,弥补成渝走廊的经济支撑空缺 | 第42-43页 |
·四川省城市群次级增长极的选择条件和依据 | 第43-46页 |
·次级增长极选择的理论依据 | 第43-44页 |
·次级增长极选择的现实依据 | 第44-46页 |
·四川省次级增长极选择的方法 | 第46-53页 |
·基于主成分分析方法的城市发展评价 | 第46-50页 |
·基于引力模型的城市间经济联系强度分析 | 第50-53页 |
·结论 | 第53-54页 |
5. 四川省次级增长极的现状及问题分析 | 第54-61页 |
·四川省次极增长极的空间范围及空间布局 | 第54-55页 |
·川南城市群的发展基础及发展现状 | 第55-57页 |
·川南城市群的发展基础 | 第55-56页 |
·川南城市群的经济发展现状 | 第56-57页 |
·川南城市群发展的制约因素 | 第57-61页 |
·城市间“各自为政,争当领袖” | 第57-58页 |
·产业结构趋同,协调程度低下 | 第58-59页 |
·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不强 | 第59页 |
·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尤其缺乏高等级交通路线 | 第59-61页 |
6. 川南城市群培育与发展相关战略保障措施 | 第61-69页 |
·整体推进,分步发展 | 第61-63页 |
·制定实施整体规划,明确各城市功能定位 | 第61-63页 |
·内自率先实现一体化发展,宜泸及时跟进 | 第63页 |
·明确各城市产业分工,实现错位发展 | 第63-65页 |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城市辐射带动作用 | 第65页 |
·强化政策支持,增加投资力度 | 第65-67页 |
·财税政策 | 第66页 |
·金融政策 | 第66页 |
·人才政策 | 第66-67页 |
·建立健全川南城市群多层次协调机制 | 第67-69页 |
7. 结束语 | 第69-71页 |
·研究结论 | 第69页 |
·本文创新点 | 第69-70页 |
·不足之处 | 第70页 |
·进一步研究展望 | 第70-71页 |
参考文献 | 第71-74页 |
后记 | 第74-75页 |
致谢 | 第7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