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历史、地理论文--风俗习惯论文--中国风俗习惯论文--各种风俗专志论文--婚姻、丧葬论文

曲硐回族丧葬文化研究

摘要第1-5页
Abstract第5-11页
导论第11-44页
 第一节 问题的缘起第11-13页
 第二节 相关研究文献回顾第13-24页
  一、关于丧葬文化的研究第13-18页
  二、关于回族丧葬文化的研究第18-23页
  三、关于曲硐回族丧葬文化的研究第23-24页
 第三节 研究方法与意义第24-27页
  一、研究方法第24-26页
  二、研究意义第26-27页
 第四节 田野点概况第27-44页
  一、历史源流第28-31页
  二、地理空间第31-34页
  三、宗教信仰第34-35页
  四、语言文字第35-39页
  五、生计方式第39-44页
第一章 曲硐回族的丧葬礼俗第44-82页
 第一节 关怀临终者第44-53页
  一、探视临危者第44-46页
  二、临危者立遗嘱第46-48页
  三、临危者与亲友间互要口唤第48-49页
  四、家人为临危者作讨白第49-50页
  五、向临危者提念清真言第50-53页
 第二节 安葬亡人第53-69页
  一、停放亡人遗体第53-58页
  二、“打铃帮”报丧第58-59页
  三、准备丧具与坟墓第59页
  四、望“迈伊特”与助丧第59-61页
  五、守夜第61-62页
  六、洗“迈伊特”与入殓第62-63页
  七、葬礼第63-69页
 第三节 搭救亡人第69-82页
  一、做“三日五七”第70-76页
  二、镶坟第76-77页
  三、游坟第77-79页
  四、其它习俗第79-80页
  五、墓园管理第80-82页
第二章 曲硐回族丧葬器物与场所第82-125页
 第一节 停放亡人遗体所用器物第82-84页
  一、停床第83-84页
  二、盖尸布第84页
  三、围帘第84页
 第二节 洗浴亡人所用器物第84-87页
  一、香和香炉第85页
  二、水第85-86页
  三、洗浴用品第86-87页
  四、洗浴用具第87页
 第三节 包裹及运送亡人所用器物第87-89页
  一、卡方第87-88页
  二、香料第88-89页
  三、经匣及盖布第89页
 第四节 葬礼所用器物第89-93页
  一、参加葬礼者所用器物第89-90页
  二、罚赎金及其包装物第90-92页
  三、经书第92-93页
 第五节 坟墓及安葬亡人所用器物第93-110页
  一、坟墓的形制第93-97页
  二、修建坟墓的工具第97-98页
  三、修建坟墓的材料第98-99页
  四、墓碑与碑文第99-110页
 第六节 搭救亡人所用器物第110-115页
  一、香气第110-113页
  二、菜饭第113页
  三、饮品第113-114页
  四、制作和食用饮食的器具第114-115页
 第七节 举行丧葬活动的场所第115-125页
  一、宅院第115-116页
  二、清真寺第116-118页
  三、墓园第118-125页
第三章 曲硐回族的丧葬观念第125-148页
 第一节 对死亡的认知与态度第126-130页
  一、对死亡的认知第126-128页
  二、对待死亡的态度第128-130页
 第二节 对亡人的认知与态度第130-140页
  一、灵魂观第130-131页
  二、处置遗体的观念第131-133页
  三、对亡人世界的认知第133-138页
  四、亡人与生者的关联第138-140页
 第三节 丧葬禁忌第140-148页
  一、语言禁忌第143-144页
  二、行为禁忌第144-146页
  三、实物禁忌第146-148页
第四章 曲硐回族丧葬文化解析第148-173页
 第一节 曲硐回族丧葬文化的结构第148-156页
  一、伊斯兰文化和儒家文化的交融第149-154页
  二、丧葬礼仪各阶段的文化特点第154-156页
 第二节 曲硐回族丧葬文化的功能第156-160页
  一、满足生者和亡灵存续的欲求第156-157页
  二、满足多种制度的要求第157-159页
  三、满足多方面关系整合的需求第159-160页
 第三节 曲硐回族丧葬文化的调适第160-173页
  一、对应伊斯兰文化和儒家文化的社会结构第160-163页
  二、文化互动中的两种心态第163-165页
  三、文化调适的方式第165-168页
  四、文化变迁及当前的一些动向第168-173页
结语第173-179页
附录一 云南省永平县行政区划图第179-180页
附录二 云南省永平县民族人口分布图第180-181页
附录三 曲硐田野调查点示意图第181-182页
附录四 曲硐回族文化认同调查问卷第182-185页
附录五 云南省永平县回族村、清真寺及回族人口一览表第185-186页
附录六 田野调查照片(部分)第186-197页
参考文献第197-211页
致谢第211-212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第212页

论文共21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丽江民族文化产业集群式发展研究
下一篇: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代发展--云南省耿马县芒团傣族手工造纸生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