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1-6页 |
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11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13页 |
·研究背景 | 第11页 |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第11-12页 |
·文章基本结构 | 第12-13页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第13-20页 |
·有关近代教育史资料类著作 | 第13页 |
·有关外语教育历史方面的著作 | 第13-14页 |
·有关教会学校方面的成果 | 第14-16页 |
·有关官办学堂方面的成果 | 第16-18页 |
·小结 | 第18-20页 |
第三章 布朗的课程设置理论 | 第20-24页 |
·理论背景 | 第20页 |
·理论内容 | 第20-23页 |
·分析学生需求 | 第21页 |
·制定教学目标和目的 | 第21-22页 |
·检测目标落实情况 | 第22页 |
·编写或修订教材 | 第22页 |
·实施教学活动 | 第22-23页 |
·全面评估大纲设计过程种的各个环节 | 第23页 |
·不足之处 | 第23-24页 |
第四章 洋务运动时期英语课程发展 | 第24-49页 |
·教会学校英语课程研究 | 第24-35页 |
·教会学校及其英语课程与教学的发展 | 第24-25页 |
·学校英语课程与教学的概况 | 第25-26页 |
·基本课程设置 | 第26页 |
·圣约翰大学的英语课程研究 | 第26-35页 |
·官办学堂英语课程研究 | 第35-44页 |
·洋务学堂的创办 | 第36页 |
·学校英语课程与教学的概况 | 第36-37页 |
·学校英语课程设置 | 第37-38页 |
·京师同文馆的英语课程研究 | 第38-44页 |
·教会学校与官办学堂英语课程的比较 | 第44-49页 |
·相同点 | 第45-46页 |
·不同点 | 第46-49页 |
第五章 洋务运动时期学校英语课程与教学的历史借鉴 | 第49-55页 |
·学校英语课程设置 | 第49-50页 |
·教学与教学方法 | 第50-54页 |
·注重实践 | 第50-52页 |
·注重口语 | 第52-53页 |
·注意激发学生的上进心 | 第53-54页 |
·英语师资的培养 | 第54-55页 |
第六章 结语 | 第55-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60页 |
附录 | 第60-69页 |
表4-1 教会学校英语教学问题的争论过程 | 第60-61页 |
表4-2 1860-1894 年间建立的主要教会学校 | 第61-62页 |
表4-3 福州鹤龄英华书院六年制课程表 | 第62-63页 |
表4-4 圣约翰大学西学课程(预科) | 第63-64页 |
表4-5 圣约翰附中的西学课程 | 第64-65页 |
表4-6 西学斋(备馆)的四年教学计划 | 第65-66页 |
表4-7 洋务运动时期的官办学堂 | 第66-67页 |
表4-8 京师同文馆各方言馆情况 | 第67-68页 |
表4-9 京师同文馆八年制课程 | 第68-69页 |
“洋务运动时期学校英语教学研究”大事记 | 第69-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