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9页 |
ABSTRACT | 第9-1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8-26页 |
·研究意义 | 第18-20页 |
·研究设计 | 第20-26页 |
·研究目标 | 第20页 |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第20-21页 |
·研究内容纲要 | 第21-22页 |
·主要研究内容 | 第22页 |
·研究方法 | 第22-24页 |
·技术路线 | 第24-25页 |
·研究基础 | 第25-26页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第26-66页 |
·理论基础 | 第26-31页 |
·系统论 | 第26-28页 |
·利益相关者理论 | 第28-29页 |
·择医动力理论 | 第29-30页 |
·激励理论 | 第30-31页 |
·国外实施家庭医生制度的历史沿革 | 第31-41页 |
·国外部分国家关于家庭医生制度的实践 | 第31-39页 |
·国外家庭医生制度实践的总结 | 第39-41页 |
·国内家庭医生制度实施的历史沿革 | 第41-46页 |
·社区卫生服务功能定位的发展 | 第41-43页 |
·国内部分城市关于家庭医生制度的探索 | 第43-45页 |
·国内家庭医生制度试点探索的总结 | 第45-46页 |
·国内外家庭医生制度实践模式的分类 | 第46-51页 |
·按经费运行模式分类的家庭医生制度模式比较 | 第46-47页 |
·按服务对象分类的家庭医生制模式比较 | 第47-51页 |
·上海市实施家庭医生制度的历史背景和现况 | 第51-66页 |
·上海市全科医生制度的发展简介 | 第51-52页 |
·上海市全科医生制度与家庭医生制度的联系与区别 | 第52-55页 |
·上海市探索家庭医生制度的沿革 | 第55-57页 |
·上海市家庭医生制度试点情况的概览 | 第57-59页 |
·上海市实施家庭医生制度的 SWOT 分析 | 第59-66页 |
第三章 居民和医务人员关于实施家庭医生制度认知的实证研究 | 第66-84页 |
·居民对实施家庭医生制度认知的探究 | 第66-77页 |
·研究方法和抽样情况 | 第66页 |
·调研居民基本情况 | 第66-68页 |
·研究结果 | 第68-77页 |
·医务人员对实施家庭医生制度认知的探究 | 第77-84页 |
·研究方法和抽样情况 | 第77页 |
·社区医务人员基本情况 | 第77-78页 |
·研究结果 | 第78-84页 |
第四章 上海市家庭医生制度的构建 | 第84-112页 |
·上海市家庭医生制度的内涵界定 | 第84页 |
·上海市家庭医生制度的指导思想 | 第84-85页 |
·上海市家庭医生制度的实施原则 | 第85-86页 |
·上海市家庭医生制度的服务框架 | 第86-87页 |
·上海市家庭医生制度的实施流程 | 第87-96页 |
·服务对象 | 第87页 |
·服务主体 | 第87-92页 |
·服务内容 | 第92-94页 |
·服务方式 | 第94-96页 |
·上海市家庭医生制度的绩效评价 | 第96-101页 |
·上海市家庭医生及其团队的绩效评价 | 第96-99页 |
·上海市家庭医生制度的绩效评价 | 第99-101页 |
·上海市实施家庭医生制度的模式选择 | 第101-106页 |
·五个确定 | 第101-103页 |
·四方付费 | 第103-104页 |
·三方监督 | 第104-105页 |
·双向转诊 | 第105页 |
·一个考核制度 | 第105-106页 |
案例 | 第106-112页 |
第五章 上海市实施家庭医生制度的保障机制 | 第112-135页 |
·上海市实施家庭医生制度的激励机制 | 第112-120页 |
·通径分析的步骤 | 第112-114页 |
·医务人员部分调研项目的通径分析 | 第114-118页 |
·居民对家庭医生信任度的通径分析 | 第118-119页 |
·持续提高医务人员的积极性和居民对家庭医生的信任度 | 第119-120页 |
·上海市实施家庭医生制度的补偿机制 | 第120-129页 |
·上海市医保支付方式的实践现状 | 第121-123页 |
·上海市现行医保支付方式存在的问题 | 第123-125页 |
·上海市家庭医生制度的实施与医保支付方式的衔接 | 第125-129页 |
·上海市实施家庭医生制度的监督机制 | 第129-130页 |
·上海市实施家庭医生制度的管理机制 | 第130-132页 |
案例 | 第132-135页 |
第六章 本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 第135-141页 |
·本研究的主要结论 | 第135-138页 |
·定量结论 | 第135-136页 |
·定性结论 | 第136-137页 |
·政策建议 | 第137-138页 |
·本研究的创新点 | 第138页 |
·本研究的主要贡献 | 第138-139页 |
·实践价值 | 第138-139页 |
·理论价值 | 第139页 |
·本研究的不足与对未来的展望 | 第139-141页 |
参考文献 | 第141-149页 |
附录 1 | 第149-153页 |
附录 2 | 第153-155页 |
附录 3 | 第155-157页 |
附录 4 | 第157-165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已发表或录用的论文 | 第165-166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 第166-167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社会工作经历 | 第167-168页 |
致谢 | 第168-171页 |
上海交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答辩决议书 | 第1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