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9页 |
Abstract | 第9-18页 |
第一章 前言 | 第18-37页 |
1. 合作繁殖假说 | 第19-21页 |
·生态因子限制假说 | 第19页 |
·亲缘选择假说 | 第19-20页 |
·生活史假说 | 第20页 |
·留守利益假说 | 第20-21页 |
2. 帮助行为获得的利益 | 第21-31页 |
·非选择行为 | 第21-22页 |
·获得技巧或经验 | 第22-23页 |
·增加亲属后代数量 | 第23-25页 |
·支付与互利 | 第25-27页 |
·获得配偶 | 第27-29页 |
·改进当地条件 | 第29-30页 |
·形成联盟 | 第30-31页 |
3. 帮助行为付出的代价 | 第31-32页 |
4. 帮助者的作用 | 第32-37页 |
·促进繁殖成功 | 第33-34页 |
·减轻成鸟负担 | 第34-37页 |
第二章 研究区域和研究物种 | 第37-40页 |
1. 研究区域 | 第37-38页 |
2. 研究物种 | 第38-40页 |
第三章 影响地山雀孵卵时间和卵重的因子 | 第40-58页 |
1. 前言 | 第40-42页 |
2. 研究方法 | 第42-44页 |
3. 结果 | 第44-54页 |
·孵卵期窝内温度的变化 | 第44-46页 |
·卵重的变化 | 第46页 |
·影响卵鲜重的因子 | 第46-48页 |
·窝外情饲次数与孵卵时间的关系 | 第48页 |
·影响孵卵时间和窝照顾的因子 | 第48-54页 |
4. 讨论 | 第54-58页 |
第四章 在变化的环境中一个兼性合作繁殖亲鸟的递食策略:现在和未来繁殖的权衡 | 第58-74页 |
1. 前言 | 第58-61页 |
2. 研究方法 | 第61-65页 |
·研究地点 | 第61-62页 |
·研究种群 | 第62页 |
·数据收集 | 第62-63页 |
·定量递食贡献 | 第63-64页 |
·数据分析 | 第64-65页 |
3. 结果 | 第65-69页 |
·窝大小和孵卵率 | 第66页 |
·窝降低 | 第66-68页 |
·窝内总的递食投入 | 第68-69页 |
4. 讨论 | 第69-74页 |
第五章 检验一个兼性的合作繁殖鸟类中帮助者的作用:雏鸟的生长和离巢后的存活 | 第74-95页 |
1. 前言 | 第74-75页 |
2. 研究方法 | 第75-78页 |
·数据收集 | 第75-77页 |
·数据分析 | 第77-78页 |
3. 结果 | 第78-90页 |
·雏鸟发育 | 第78-84页 |
·帮助行为对雏鸟发育的影响 | 第84-86页 |
·帮助行为对雏鸟生长率的影响 | 第86-87页 |
·帮助行为对繁殖雌鸟的生产力和雏鸟次年存活的影响 | 第87-88页 |
·帮助行为对繁殖亲鸟次年存活的影响 | 第88页 |
·帮助者自身存活和繁殖 | 第88-90页 |
4. 讨论 | 第90-95页 |
第六章 地山雀清晨与傍晚进出洞时间、顺序与光强 | 第95-106页 |
1. 前言 | 第95-96页 |
2. 研究方法 | 第96-97页 |
·数据收集 | 第96-97页 |
·数据分析 | 第97页 |
3. 研究结果 | 第97-102页 |
·成幼鸟进出窝光周期的变化 | 第97-98页 |
·成幼鸟之间进出窝的时间差异 | 第98-100页 |
·成幼鸟进出窝时间和光强的关系 | 第100-101页 |
·成幼鸟进出窝时间和天气状况的关系 | 第101-102页 |
4. 讨论 | 第102-106页 |
参考文献 | 第106-139页 |
攻博期间的主要科研成果 | 第139-140页 |
致谢 | 第14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