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致谢 | 第1-8页 |
| 摘要 | 第8-9页 |
| 1 文献综述 | 第9-15页 |
| ·四环素类药物的性质及其作用机理 | 第9-10页 |
| ·细菌对四环素类药物耐药性现状 | 第10页 |
| ·细菌对四环素类药物的耐药机理 | 第10-12页 |
| ·tet 基因的分布和转移 | 第12-15页 |
| 2 引言 | 第15-16页 |
| 3 | 第16-22页 |
| ·材料 | 第16页 |
| ·菌株 | 第16页 |
| ·药品 | 第16页 |
| ·试剂 | 第16页 |
| ·培养基 | 第16页 |
| ·分子生物学试剂 | 第16页 |
| ·载体 | 第16页 |
| ·仪器 | 第16页 |
| ·方法 | 第16-22页 |
| ·菌株鉴定 | 第16页 |
| ·液、固体培养基及平板的制备和细菌菌液及试剂的制备 | 第16-17页 |
| ·药液的制备 | 第16-17页 |
| ·培养基及平板的制备 | 第17页 |
| ·细菌菌液的制备 | 第17页 |
| ·试剂的配制 | 第17页 |
| ·菌株的敏感性定 | 第17页 |
| ·四环素类耐药基因的多重PCR检测 | 第17-18页 |
| ·耐药基因的引物设计 | 第17页 |
| ·模板DNA的提取 | 第17-18页 |
| ·引物分组及反应条件优化 | 第18页 |
| ·核苷酸序列测序及分析 | 第18页 |
| ·四环素耐药基因的质粒接合传递 | 第18-19页 |
| ·供体菌与受体菌大肠杆菌C600的接合 | 第18页 |
| ·阳性接合子的筛选及验证 | 第18-19页 |
| ·供体菌、接合子的敏感性检测 | 第18页 |
| ·供体菌与接合子的质粒提取 | 第18-19页 |
| ·供体菌、接合子的tet基因型检测 | 第19页 |
| ·tetM和tetA的基因环境 | 第19-22页 |
| ·tetM的基因环境 | 第19-21页 |
| ·tetM的上游环境和下游环境引物设计 | 第19-20页 |
| ·细菌基因组模板的制备 | 第20页 |
| ·上游序列及下游序列的PCR扩增 | 第20页 |
| ·测序及分析 | 第20-21页 |
| ·tetA的基因环境 | 第21-22页 |
| ·pBluescriptⅡSK(+)-tetA重组质粒的构建 | 第21页 |
| ·pBluescriptⅡSK(+)及结合子双酶切 | 第21页 |
| ·连接反应及阳性重组子的筛选 | 第21页 |
| ·pBluescriptⅡSK(+)-tetA重组质粒的测序及分析 | 第21-22页 |
| ·Eric PCR | 第22页 |
| ·模板DNA的制备 | 第22页 |
| ·Eric PCR 的扩增 | 第22页 |
| ·同源性判定标准 | 第22页 |
| 4 结果与分析 | 第22-32页 |
| ·分离菌株的敏感性检测结果 | 第22页 |
| ·四环素类耐药基因的多重PCR检测 | 第22-24页 |
| ·多重PCR检测结果 | 第22-23页 |
| ·核苷酸序列测序及同源性比较结果 | 第23-24页 |
| ·质粒接合实验结果 | 第24-25页 |
| ·供体菌与接合子的基因型及药敏试验比较 | 第24页 |
| ·供体菌与接合子的质粒轮廓分析 | 第24-25页 |
| ·tetM的基因环境 | 第25-27页 |
| ·上游序列及下游序列的PCR扩增结果 | 第25-26页 |
| ·测序结果与分析 | 第26-27页 |
| ·tetA的基因环境 | 第27-29页 |
| ·pBluescriptⅡSK(+)-tetA重组质粒双酶切结果 | 第27-28页 |
| ·测序结果及分析 | 第28-29页 |
| ·Eric PCR结果 | 第29-32页 |
| ·Eric PCR 扩增结果 | 第29页 |
| ·细菌进化树的构建 | 第29-30页 |
| ·细菌耐药模式和基因型之间的关系 | 第30-32页 |
| 5 讨论与分析 | 第32-36页 |
| ·分离菌株四环素类耐药基因的检测 | 第32页 |
| ·耐药基因的质粒接合传递 | 第32-33页 |
| ·tetM和tetA的基因环境 | 第33-35页 |
| ·ERIC-PCR进化分析 | 第35-36页 |
| 6 结论 | 第36-37页 |
| 参考文献 | 第37-44页 |
| Abstract | 第44-4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