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4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4-34页 |
·选题背景及意义 | 第14-15页 |
·非公路车辆振动特点及振动对人体的影响 | 第15-18页 |
·非公路车辆振动特点 | 第15-16页 |
·振动对人体的影响 | 第16-18页 |
·非线性隔振技术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8-21页 |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8-21页 |
·国内研究现状 | 第21页 |
·非公路车辆座椅悬架分类概述 | 第21-24页 |
·非公路车辆座椅悬架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24-31页 |
·国外研究现状 | 第24-30页 |
·国内研究现状 | 第30-31页 |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31-34页 |
第2章 座椅非线性悬架静态特性 | 第34-44页 |
·引言 | 第34页 |
·基于球面滚子机构的座椅非线性悬架 | 第34-36页 |
·静态特性建模 | 第36-39页 |
·数学模型建立 | 第36-38页 |
·虚拟样机 | 第38-39页 |
·静态特性分析 | 第39-41页 |
·非线性特性随体重可调性研究 | 第41-42页 |
·静态机械特性近似化处理 | 第42页 |
·低刚度悬架对阻尼特性的需求分析 | 第42-43页 |
·本章小结 | 第43-44页 |
第3章 座椅非线性悬架位移传递率特性及次谐波响应分析 | 第44-68页 |
·引言 | 第44-45页 |
·谐波平衡法与多尺度法 | 第45-46页 |
·谐波平衡法 | 第45-46页 |
·多尺度法 | 第46页 |
·基于谐波平衡法非线性悬架位移传递率数学模型 | 第46-51页 |
·最小刚度为正值时位移传递率模型 | 第46-49页 |
·最小刚度为零时位移传递率模型 | 第49-51页 |
·基于四阶龙格库塔法非线性悬架位移传递率数值分析 | 第51-53页 |
·四阶龙格库塔方法 | 第51-52页 |
·近似解析解与数值解对比分析 | 第52-53页 |
·非线性悬架位移传递率特性分析 | 第53-58页 |
·最小刚度为正值时位移传递率特性分析 | 第53-56页 |
·最小刚度为零时位移传递率特性分析 | 第56-58页 |
·振动平衡位置问题 | 第58-59页 |
·非线性与线性座椅悬架位移传递率特性对比研究 | 第59-60页 |
·座椅非线性悬架简谐激励下多尺度分析 | 第60-65页 |
·非线性悬架简谐激励下时间域响应数值求解 | 第65-66页 |
·基于 FFT 的非线性悬架简谐激励下响应频率成分研究 | 第66-67页 |
·本章小结 | 第67-68页 |
第4章 座椅-人系统动力学建模 | 第68-86页 |
·引言 | 第68页 |
·拉格朗日方程 | 第68页 |
·座椅-人系统力学模型 | 第68-71页 |
·座椅-人系统动力学建模 | 第71-85页 |
·刚体质心坐标 | 第71页 |
·弹簧、阻尼形变 | 第71-72页 |
·坐标及各弹簧阻尼形变对时间一阶导函数 | 第72-74页 |
·动能、势能及耗散能 | 第74-75页 |
·能量对广义自由度及广义自由度一阶导的偏导函数 | 第75-82页 |
·广义力 | 第82页 |
·座椅-人系统动力学模型 | 第82-85页 |
·本章小结 | 第85-86页 |
第5章 座椅-人系统动态特性 | 第86-102页 |
·引言 | 第86页 |
·座椅-人系统动力学模型求解 | 第86-87页 |
·激励建模 | 第87-91页 |
·简谐激励 | 第87页 |
·多频率组合激励 | 第87页 |
·随机激励 | 第87-90页 |
·冲击载荷激励 | 第90-91页 |
·振动舒适性评价指标 | 第91-93页 |
·座椅-人系统动态响应分析 | 第93-101页 |
·简谐激励下各参数对位移传递率特性的影响 | 第93-96页 |
·多频率组合激励下座椅-人系统动态响应 | 第96-97页 |
·随机激励下各参数对座椅有效幅值传递率的影响 | 第97-99页 |
·冲击隔离特性 | 第99-101页 |
·本章小结 | 第101-102页 |
第6章 座椅非线性悬架设计及试验 | 第102-108页 |
·引言 | 第102页 |
·座椅非线性悬架及非线性隔振器创新设计 | 第102-104页 |
·座椅非线性悬架创新设计 | 第102-103页 |
·非线性隔振器创新设计 | 第103-104页 |
·准静态试验 | 第104-105页 |
·弹簧刚度试验 | 第104页 |
·座椅非线性悬架力-位移特性试验 | 第104-105页 |
·振动试验 | 第105-107页 |
·本章小结 | 第107-108页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08-110页 |
·主要工作与结论 | 第108-109页 |
·创新点 | 第109页 |
·研究展望 | 第109-110页 |
参考文献 | 第110-118页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118-120页 |
致谢 | 第12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