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宾·沃霍尔女性主义叙事学理论研究
中文摘要 | 第1-12页 |
ABSTRACT | 第12-17页 |
绪论 | 第17-34页 |
一、选题意义 | 第17-22页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22-28页 |
(一) 国外研究现状 | 第22-24页 |
(二) 国内研究现状 | 第24-28页 |
三、文献综述 | 第28-31页 |
四、研究方法及论文框架 | 第31-34页 |
(一) 研究方法 | 第31-32页 |
(二) 论文框架 | 第32-34页 |
第一章 沃霍尔的叙事形式与“读者接受”理论 | 第34-64页 |
第一节 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抗拒的读者”理论 | 第35-42页 |
一、“抗拒的读者”由来及表现 | 第35-38页 |
二、“抗拒的读者”理论的内在弊病 | 第38-42页 |
第二节 叙事形式与“读者接受”的关联性 | 第42-62页 |
一、叙事话语对读者阅读行为的制约 | 第44-51页 |
二、叙事情感技术对读者阅读体验的影响 | 第51-55页 |
三、叙事技巧对读者性别气质的塑型 | 第55-62页 |
第三节 对叙事形式与“读者接受”理论的评价 | 第62-64页 |
第二章 沃霍尔的叙事干预与“女性写作”理论 | 第64-95页 |
第一节 “女性写作”研究历程的回溯 | 第64-72页 |
一、“女性写作”研究的两种模式 | 第65-69页 |
二、“女性写作”研究与叙事学的结合机缘 | 第69-72页 |
第二节 叙事干预的性别气质内涵 | 第72-85页 |
一、介入与干预 | 第72-75页 |
二、叙事干预的两种类型 | 第75-77页 |
三、叙事干预类型性别内涵的成因 | 第77-82页 |
四、女性文学介入现实的其他方式 | 第82-85页 |
第三节 对叙事干预理论的评价 | 第85-95页 |
一、多元研究趋势中的方法定位 | 第86-87页 |
二、文学理论体系内部的逆袭 | 第87-93页 |
三、理论的未尽之撼 | 第93-95页 |
第三章 沃霍尔的“未叙述事件”理论及其性别意义 | 第95-118页 |
第一节 “未叙述事件”的类型及内涵 | 第95-104页 |
一、“未叙述事件”理论溯源 | 第96-98页 |
二、“未叙述事件”的四种类型及内涵 | 第98-104页 |
第二节 图文叙事中“未叙述事件”理论的应用 | 第104-113页 |
一、图画的艺术祛魅及图画小说的产生 | 第104-107页 |
二、漫画式自传的“未叙述事件”形式 | 第107-113页 |
第三节 对“未叙述事件”理论的评价 | 第113-118页 |
第四章 沃霍尔关于性别研究的新术语——“女人气” | 第118-149页 |
第一节 性、性别与性征的定义及应用 | 第118-124页 |
一、性(sex)与性别(gender) | 第118-122页 |
二、性征(sexuality) | 第122-124页 |
第二节 “女人气”的概念内涵及理论指向 | 第124-136页 |
一、“女人气”(effeminacy)的提出 | 第124-129页 |
二、“女人气”概念的理论指向 | 第129-136页 |
第三节 “女人气”的哭泣:叙事技巧的产物 | 第136-146页 |
一、感伤主义叙事的7种技巧模式 | 第136-140页 |
二、哭泣是感伤的还是净化的行为 | 第140-146页 |
第四节 对“女人气”性别研究的评价 | 第146-149页 |
第五章 沃霍尔女性主义叙事学的贡献、启示及局限 | 第149-164页 |
第一节 沃霍尔女性主义叙事学的贡献 | 第149-158页 |
一、对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理论的承续及拓展 | 第150-154页 |
二、对叙事学理论的修正与补充 | 第154-158页 |
第二节 沃霍尔女性主义叙事学的启示与局限 | 第158-164页 |
附记:罗宾·沃霍尔作品 | 第164-171页 |
参考文献 | 第171-186页 |
致谢 | 第186-187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 第187-188页 |
学位论文评阋及答辩情况表 | 第18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