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农作物论文--禾谷类作物论文--稻论文

水稻多效性基因Ghd7的克隆和功能分析

缩写名称表第1-8页
中文摘要第8-10页
ABSTRACT第10-12页
1 前言第12-30页
   ·研究问题由来第12-13页
   ·文献综述第13-29页
     ·植物对光信号的响应第13-14页
     ·生物钟内源信号第14-16页
       ·植物生物钟的基本元件第14-16页
       ·内源信号的存在意义和作用机制第16页
     ·拟南芥和水稻光周期开花的保守途径第16-18页
     ·拟南芥CO基因的作用机制第18-22页
       ·CO转录水平的调控第18-19页
       ·CO蛋白的翻译后修饰第19-21页
       ·CO调控下游基因第21-22页
     ·成花素及其转运第22-23页
     ·水稻光周期开花的研究进展第23-28页
       ·水稻开花途径的特异性第24-25页
       ·水稻开花途径调控的多样性第25-28页
     ·开花基因功能的多效性第28-29页
       ·开花基因对株型的调控第28页
       ·开花基因与逆境胁迫第28-29页
   ·研究目的和意义第29-30页
2 材料与方法第30-40页
   ·水稻材料第30页
   ·田间种植与性状考察第30-31页
     ·田间种植第30页
     ·农艺性状的考察第30页
     ·苗期干旱表型的鉴定第30-31页
     ·种子发芽及苗期ABA敏感性鉴定第31页
   ·菌株和载体构建第31-34页
     ·菌株与载体第31页
     ·超量表达载体的构建第31-33页
     ·融合蛋白标签载体的构建第33页
     ·抑制载体构建第33-34页
   ·遗传转化第34页
   ·RNA抽提、RT-PCR和Real-time PCR第34页
   ·RACE方法获得Ghd7全长cDNA第34-35页
   ·蛋白抽提、定量和Western blot分析第35页
   ·原核表达和蛋白纯化第35-36页
   ·激素处理第36页
   ·转录活性测定第36页
   ·酵母双杂交载体构建和点对点验证第36-37页
   ·代谢产物测定第37-38页
     ·水稻生长素、细胞分裂素和赤霉素的含量测定第37页
     ·水稻脱落酸的含量测定第37页
     ·水稻类胡萝卜素的含量测定第37-38页
   ·Gel filtration第38页
   ·RNA-seq分析第38-40页
3 结果与分析第40-84页
   ·Ghd7的全长cDNA分离第40页
   ·Ghd7区段的比较测序第40-43页
   ·GHD7的亚细胞定位第43页
   ·Ghd7表达谱的分析第43-47页
     ·Ghd7表达的空间特性第44页
     ·Ghd7表达的发育特性第44-46页
     ·Ghd7表达的时间性第46-47页
   ·Ghd7表达量和表型的关系第47-49页
   ·Ghd7功能依赖于遗传背景和环境第49-54页
   ·Ghd7调控光周期开花基因第54-56页
   ·Ghd7延迟抽穗的生物学基础第56-57页
   ·Ghd7响应环境信号第57-59页
   ·GHD7的抗体制备和体外检测第59-60页
   ·Ghd7响应庇荫信号调节分蘖第60-61页
   ·Ghd7和PHYB互作第61-65页
   ·PHYB和OsTB1对环境的适应性分析第65-66页
   ·GHD7具有转录抑制功能第66-67页
   ·Ghd7和PHYB下游调控网络分析第67-73页
     ·差异表达基因的鉴定第68-69页
     ·差异表达基因的功能分类第69页
     ·差异表达基因的比较分析第69-70页
     ·差异表达的激素基因和逆境胁迫基因第70-73页
   ·Ghd7与激素第73-79页
     ·Ghd7与赤霉素第73-75页
     ·Ghd7与细胞分裂素和生长素第75-77页
     ·Ghd7与脱落酸第77-79页
   ·Ghd7与非生物胁迫第79-80页
   ·Ghd7互作蛋白分析第80-84页
     ·通过酵母双杂交的互作蛋白鉴定第80-81页
     ·Ghd7体内蛋白复合体的大小第81-84页
4 讨论第84-92页
   ·Ghd7在水稻开花中的地位第84-85页
   ·Ghd7基因多效性的理解第85-88页
   ·Ghd7增强适应性的分子机制第88-90页
   ·Ghd7在育种中的应用第90-92页
参考文献第92-111页
附录第111-154页
 附录Ⅰ 本实验用到的引物第111-114页
 附录Ⅱ 差异表达基因GO分析第114-119页
 附录Ⅲ 部分差异表达基因第119-152页
 附录Ⅳ 作者简介第152-154页
致谢第154-155页

论文共15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棉花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基因GbMPK3的功能鉴定
下一篇:马铃薯(Solanum tuberosum L.)试管块茎形成的QTL定位及遗传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