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 第1-6页 |
摘要 | 第6-9页 |
Abstract | 第9-13页 |
缩略语表 | 第13-14页 |
第一章 研究进展 | 第14-24页 |
·马铃薯对粮食安全的贡献 | 第14-16页 |
·光周期调控马铃薯块茎形成的分子机理研究 | 第16-21页 |
·光信号感知 | 第17-18页 |
·CO/FT介导的光周期调控途径 | 第18-21页 |
·马铃薯块茎形成的遗传基础 | 第21-22页 |
·课题的提出 | 第22-24页 |
第二章 不同基因型马铃薯试管薯形成能力及其对光照时间的需求 | 第24-38页 |
·前言 | 第24-28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28-29页 |
·植物材料 | 第28页 |
·试管薯形成表型鉴定 | 第28-29页 |
·基础苗的培养及繁殖 | 第28页 |
·试管薯的诱导培养 | 第28-29页 |
·数据记录和统计分析 | 第29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29-36页 |
·不同光照时间对试管薯形成的影响 | 第29-31页 |
·光照时间对匍匐茎发生及试管薯形成的影响 | 第29-31页 |
·光照时间对单株结薯数和单薯重的影响 | 第31页 |
·组合间试管薯形成能力的比较 | 第31-33页 |
·不同组合试管薯形成差异 | 第31-33页 |
·不同组合的试管薯形成对光照时间的需求 | 第33页 |
·组合内不同基因型试管薯形成的差异 | 第33-35页 |
·亲本材料的筛选和遗传作图群体的构建 | 第35-36页 |
·讨论 | 第36-37页 |
·光照时间对试管薯形成的影响 | 第36页 |
·不同组合试管薯形成能力的差异 | 第36-37页 |
·不同基因型间试管薯形成能力的差异 | 第37页 |
·结论 | 第37-38页 |
第三章 遗传连锁图谱的构建和试管薯形成QTL定位 | 第38-81页 |
·前言 | 第38-46页 |
·马铃薯遗传连锁图谱的构建 | 第38-40页 |
·马铃薯四体遗传(tetrasomic inheritance) | 第40-43页 |
·马铃薯四倍体遗传连锁图谱研究进展 | 第43-46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46-54页 |
·植物材料 | 第46页 |
·实验方法 | 第46-54页 |
·群体试管薯形成表型鉴定(同2.2.2试管薯形成表型鉴定) | 第46页 |
·CTAB法(改良)提取基因组DNA | 第46页 |
·分子标记扩增及其产物检测 | 第46-50页 |
·图谱构建 | 第50-52页 |
·单标记分析和QTL定位 | 第52-53页 |
·QTL区域生物信息学分析 | 第53-54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54-76页 |
·MTI群体试管薯形成表型鉴定 | 第54-55页 |
·MTI群体的双亲遗传连锁图谱 | 第55-59页 |
·单标记分析和QTL定位 | 第59-76页 |
·单标记分析 | 第59-61页 |
·QTL(IM)定位 | 第61-67页 |
·QTL等位位点效应分析 | 第67-70页 |
·QTL之间可能的互作 | 第70-72页 |
·候选基因定位 | 第72-73页 |
·主效QTL区域生物信息学分析 | 第73-76页 |
·讨论 | 第76-81页 |
·四倍体马铃薯遗传连锁图谱 | 第76-78页 |
·前人报道的块茎形成相关位点与MT05 | 第78-81页 |
第四章 总讨论 | 第81-87页 |
·关于块茎形成的遗传模型 | 第81-83页 |
·试管薯形成与大田结薯 | 第83-85页 |
·研究展望 | 第85-87页 |
·MT05区域的精细定位和基因克隆 | 第85页 |
·MTI群体表型的进一步解析 | 第85-86页 |
·扩大研究群体,分析不同遗传背景对试管薯形成的影响 | 第86-87页 |
参考文献 | 第87-102页 |
附录 | 第102-112页 |
附录A:SSR引物和候选基因标记引物序列 | 第102-105页 |
附录B:对应于MT05的DM基因组序列区段内的216个蛋白质编码基因 | 第105-111页 |
附录C: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111-112页 |
致谢 | 第112-11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