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南新诗与中国唐诗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绪论 | 第10-22页 |
一、选题的理由及意义 | 第10-11页 |
二、学术史回顾 | 第11-15页 |
三、方法与思路 | 第15-20页 |
四、创新与不足 | 第20-22页 |
第一章 越中两国古典诗歌的特殊关系 | 第22-50页 |
第一节 越中两国古典诗歌的交流 | 第22-27页 |
第二节 越南古典诗歌对中国古典诗歌的接受 | 第27-38页 |
一、越南古典诗歌对中国古典诗歌内容的仿效 | 第27-32页 |
二、越南古典诗歌对中国古典诗歌形式的借鉴 | 第32-38页 |
第三节 越南古典诗歌接受中国古典诗歌的历史原因 | 第38-50页 |
第二章 越南新诗运动和中国唐诗 | 第50-88页 |
第一节 新诗运动的产生与发展行程 | 第50-55页 |
一、新诗运动产生的历史背景 | 第50-52页 |
二、新诗运动的发展行程 | 第52-55页 |
第二节 新诗运动的革新成就 | 第55-66页 |
一、确立越南现代抒情诗的结构原则 | 第55-60页 |
二、描写诗人自我 | 第60-64页 |
三、描写躯体之美 | 第64-66页 |
第三节 新诗运动与唐诗 | 第66-88页 |
一、新诗运动和唐诗的关系 | 第66-68页 |
二、新诗运动和法国象征诗的关系 | 第68-80页 |
三、唐诗和法国象征诗在新诗中的融合 | 第80-88页 |
第三章 越南新诗在语词意象上对唐诗的借鉴 | 第88-106页 |
第一节 新诗标题和题词所接受的唐诗影响 | 第88-94页 |
第二节 新诗在词语意象上对唐诗的借鉴 | 第94-101页 |
第三节 新诗对唐诗诗句和诗联的化用 | 第101-106页 |
第四章 越南新诗在体裁形式方面对唐诗的采用 | 第106-136页 |
第一节 新诗与古体诗 | 第106-114页 |
一、关于古体诗的名称与特点 | 第106-109页 |
二、新诗所受古体诗的影响 | 第109-114页 |
第二节 新诗与近体诗 | 第114-136页 |
一、新诗中的七言八句体 | 第115-122页 |
二、新诗中的绝句体 | 第122-129页 |
三、新诗中的排律体 | 第129-136页 |
第五章 越南新诗在内容方面对唐诗的接受 | 第136-177页 |
第一节 新诗接受唐诗内容的主要表现 | 第137-170页 |
一、抒写离愁别绪 | 第137-151页 |
二、向往空灵飘逸 | 第151-161页 |
三、同情歌姬舞女 | 第161-170页 |
第二节 新诗接受唐诗内容的特点与不足 | 第170-177页 |
结语 | 第177-179页 |
主要参考文献 | 第179-197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相关论文 | 第197-198页 |
致谢 | 第198-19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