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信息与知识传播论文--新闻学、新闻事业论文--新闻采访和报道论文

虚假失实报道责任缺失现象研究

摘要第1-6页
ABSTRACT第6-10页
引言第10-13页
 (一) 研究问题的提出第10-11页
 (二) 虚假失实报道研究历史及现状第11-12页
 (三) 研究内容及方法第12-13页
一、新闻媒体的社会责任第13-18页
 (一) 社会责任理论的提出与意义第13-14页
 (二) 新闻媒体的社会功能及我国对新闻责任的认识第14-16页
 (三) 社会责任感是媒体的生命线第16-18页
  1. 传播事件真相第16页
  2. 诉说百姓呼声第16-17页
  3. 做好舆论工作第17-18页
二、新闻报道失实现象折射媒体社会责任感的弱化第18-33页
 (一) 对虚假失实新闻承担责任情况的抽样考察第19-20页
 (二) 责任缺失虚假新闻的主要特征第20-33页
  1. 无明确针对性第21-22页
  2. 事件内容的娱乐性第22-23页
  3. 发布媒体的官方性第23-25页
  4. 传播媒介的融合性第25-27页
  5. 报道倾向的正面性第27-31页
   (1) 层层拔高第28-29页
   (2) 添枝加叶第29-31页
   (3) 无中生有第31页
  6. 传播技术的前瞻性第31-33页
三、问责不到位是新闻失实屡禁不止的重要原因第33-40页
 (一) 宽容失实的大环境第33-36页
  1. 对虚假新闻的错误认识第34-35页
   (1) 效果最重要第34页
   (2) 辛苦可免责第34-35页
   (3) 故意才是错第35页
  2. 媒体内部管理松弛第35-36页
  3. 新闻失实无关痛痒的道德观第36页
 (二) 不告不理的的潜规则第36-37页
 (三) 追责惩戒机制的不完善第37-38页
 (四) 权威媒体的保护伞第38-40页
四、虚假失实新闻的法律责任辨析第40-53页
 (一) 虚假新闻危害不容小觑第40-46页
  1. 事件当事人是虚假报道最直接的受害者第40-43页
   (1) 影响个人名誉第40-42页
   (2) 打扰个人生活第42-43页
   (3) 损害个人利益第43页
  2. 信息的收受者是不实报道更广泛的受害者第43-44页
  3. 新闻媒体面临“信任危机”第44-46页
 (二) 处理报道失实的法律依据第46-50页
  1. 行政法规第47页
  2. 民法通则第47-49页
  3. 刑法第49-50页
 (三) 对于虚假新闻问责处理的几点思考第50-53页
  1. 虚假新闻的判定标准第50-51页
  2. 微博造假如何问责第51-52页
  3. 新闻来源是否应该承担责任第52-53页
五、构建防治虚假失实新闻长效机制措施探讨第53-63页
 (一) 加强媒体行业自律第53-57页
  1. 加大对新闻界政治思想教育的力度第53-54页
  2. 制定可操作性较强的行业规范第54-56页
  3. 广泛普及传媒内部的新闻督察员制度第56页
  4. 加强对新闻工作者职业精神和专业素养的培训第56-57页
 (二) 修缮现有的司法体系第57-60页
 (三) 媒体和社会联动,成立必要的行业自律组织第60-63页
结语第63-64页
参考文献第64-67页
致谢第67页

论文共6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微博与群体性事件的关系研究--基于昆明PX事件中新浪微博的统计分析
下一篇:微信对青年群体人际关系影响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