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0页 |
引言 | 第10-15页 |
(一)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二) 研究目的与研究方法 | 第11页 |
(三) 创新点和局限性 | 第11-12页 |
(四) 研究现状 | 第12-15页 |
1. 从微信功能优越性角度分析其传播路径和模式 | 第12-13页 |
2. 从用户体验角度分析用户使用微信的行为和态度 | 第13页 |
3. 从大众传播角度分析微信公共平台的开发利用 | 第13页 |
4. 微信与其他网络平台及通讯工具的比较分析 | 第13-14页 |
5. 从用户的角度分析微信在人际传播上产生的影响 | 第14-15页 |
一、问卷设计及实施方法 | 第15-18页 |
二、青年群体微信使用基本情况分析 | 第18-31页 |
(一) 青年群体微信使用习惯分析 | 第18-19页 |
(二) 青年群体的微信基本社交情况 | 第19-21页 |
(三) 微信社交对用户与陌生人之间关系产生的影响 | 第21-23页 |
(四) 男女微信使用微信动机和行为的交叉分析 | 第23-25页 |
(五) 微信朋友圈的使用情况分析 | 第25-28页 |
(六) 微信对其他即时通讯工具影响分析 | 第28-29页 |
(七) 用户对微信的总体评价 | 第29-31页 |
三、研究结果及讨论 | 第31-40页 |
(一) 微信社交主要为熟人社交,LBS功能对人际网络拓展帮助有限 | 第31-34页 |
1. 微信社交网络是基于现实社交网络建立起来的 | 第31页 |
2. 人们希望能够通过LBS功能与陌生人建立起社交关系 | 第31-32页 |
3. 人们难以通过LBS与陌生人建立起社交关系 | 第32-34页 |
(二) 不同性别、不同年龄段的人使用微信的行为和动机存在着明显差异 | 第34-35页 |
(三) 在微信上展现真实形象、进行自我表露有利于构建良好人际关系 | 第35-36页 |
1. 用户在微信上所填写个人信息及自我展现真实性高 | 第35-36页 |
2. 自我表露有利于构建良好的社交关系 | 第36页 |
(四) 微信朋友圈还原了现实中的社区关系 | 第36-37页 |
(五) 微信对其他通讯工具冲击力明显但没有完全替代性 | 第37-40页 |
1. 微信与打电话相比较 | 第37-38页 |
2. 微信与发短信相比较 | 第38页 |
3. 微信朋友圈与微博相比较 | 第38-39页 |
4. 微信对其他即时通讯工具带来的影响 | 第39-40页 |
四、本研究的局限以及未来展望 | 第40-41页 |
参考文献 | 第41-44页 |
附录1.调查问卷 | 第44-48页 |
致谢 | 第4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