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 第1-6页 |
中文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10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8页 |
·论文选题的理由和意义 | 第10-12页 |
·论文选题的理由 | 第10-11页 |
·论文研究的意义 | 第11-12页 |
·国内外研究动态 | 第12-15页 |
·国外研究动态 | 第12-14页 |
·国内研究情况 | 第14-15页 |
·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文献研究法 | 第15-16页 |
·案例分析法 | 第16页 |
·比较研究法 | 第16页 |
·论文的创新点及不足 | 第16-18页 |
·论文的创新点 | 第16页 |
·论文的不足 | 第16-18页 |
第2章 基本理论:公共政策合法性与协商民主 | 第18-23页 |
·基本概念界定 | 第18-21页 |
·合法性 | 第18-19页 |
·公共政策合法性 | 第19-21页 |
·协商民主的基本理论阐述 | 第21-23页 |
·协商民主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 第21-22页 |
·协商民主的概念界定 | 第22-23页 |
第3章 合法性要素:公共政策合法性的结构分析 | 第23-28页 |
·公共政策合法性的传统要素 | 第23-24页 |
·合法的决策主体 | 第23页 |
·合法的决策程序 | 第23-24页 |
·合法的政策内容 | 第24页 |
·协商民主与公共政策合法性的结构转变 | 第24-26页 |
·协商民主的基本特征 | 第24-25页 |
·协商民主的引入与公共政策合法性的结构转变 | 第25-26页 |
·公共政策合法性的结构要素 | 第26-28页 |
·公共政策合法性的形式要件 | 第26页 |
·公共政策合法性的实质性要件 | 第26-28页 |
第4章 合法性危机:中国公共政策合法性危机表现及原因探析 | 第28-36页 |
·中国公共政策合法性危机的表现 | 第28-31页 |
·权威遭受质疑的决策主体 | 第28-29页 |
·不被认同和接受的政策内容 | 第29-30页 |
·缺失的政策程序 | 第30-31页 |
·配合程度不良的政策目标群体 | 第31页 |
·中国公共政策合法性危机的原因分析 | 第31-36页 |
·社会转型引发政策冲突 | 第31-32页 |
·公民政策参与不足 | 第32-34页 |
·传统文化的影响 | 第34-36页 |
第5章 案例分析:厦门 PX 项目事件与宁波 PX 项目事件的比较研究...27 | 第36-41页 |
·事件过程回顾 | 第36-37页 |
·厦门 PX 项目事件过程回顾 | 第36-37页 |
·宁波 PX 项目事件过程回顾 | 第37页 |
·事件比较分析 | 第37-39页 |
·公民的参与形式 | 第38页 |
·公共政策决策的程序 | 第38-39页 |
·政府的应对方式 | 第39页 |
·案例启示 | 第39-41页 |
第6章 合法性重塑:协商民主视域下公共政策合法性危机的消解 | 第41-50页 |
·重塑决策主体合法性权威 | 第41-42页 |
·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水平 | 第41页 |
·重塑政府的合法性权威 | 第41-42页 |
·丰富我国协商民主的形式 | 第42-45页 |
·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 第43页 |
·开创其他形式的协商民主载体 | 第43-45页 |
·完善公民的政策参与 | 第45-48页 |
·完善公民政策参与制度 | 第45-46页 |
·提升公民政策参与的组织化程度 | 第46-47页 |
·提高公民政策参与的水平 | 第47-48页 |
·规范政策协商程序 | 第48-50页 |
·保证公共政策过程中的程序正义 | 第49页 |
·完善决策程序及相关的法律制度 | 第49-50页 |
第7章 结语 | 第50-52页 |
注释 | 第52-55页 |
主要参考文献目录 | 第55-58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著 | 第58-59页 |
致谢 | 第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