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目录 | 第9-12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28页 |
·前言 | 第12-13页 |
·钵苗移栽的优势 | 第12页 |
·移栽应用需求 | 第12-13页 |
·旱地移栽机械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 第13-20页 |
·旱地移栽机的分类 | 第13-14页 |
·国内外取苗机构研究现状 | 第14-19页 |
·旱地移栽机械发展趋势与难点 | 第19-20页 |
·非圆齿轮行星轮系机构应用现状 | 第20-22页 |
·多目标优化方法研究现状 | 第22-24页 |
·论文研究内容和研究路线 | 第24-27页 |
·论文研究内容 | 第24-26页 |
·论文研究路线 | 第26-27页 |
·本章小结 | 第27-28页 |
第二章 旋转式非圆齿轮行星轮系取苗机构运动学建模及构型分析 | 第28-47页 |
·取苗机构“鹰嘴形”工作轨迹及其形成原理分析 | 第28-30页 |
·取苗机构“鹰嘴形”工作轨迹 | 第28-29页 |
·非圆齿轮行星轮系传动轨迹形成原理分析 | 第29-30页 |
·常规二阶非圆齿轮行星轮系取苗机构建模与分析 | 第30-35页 |
·高阶混合变性椭圆齿轮行星轮系取苗机构结构及工作原理 | 第30-31页 |
·高阶混合变性椭圆齿轮行星轮系取苗机构运动学建模 | 第31-34页 |
·高阶混合变性椭圆齿轮行星轮系取苗机构轨迹特性 | 第34-35页 |
·自由二阶传动比构造方法 | 第35-39页 |
·三次非均匀 B 样条拟合方法 | 第36页 |
·三次非均匀 B 样条节点矢量 | 第36-37页 |
·反求三次非均匀 B 样条控制点 | 第37-38页 |
·确定曲线任意点的数值 | 第38-39页 |
·自由节曲线二阶非圆齿轮行星轮系取苗机构运动学建模 | 第39-43页 |
·自由二次波动传动比规律设计 | 第39-40页 |
·传动比函数设计非圆齿轮节曲线 | 第40-41页 |
·取苗机构传动数学模型 | 第41-43页 |
·取苗机构运动学模型的虚拟验证 | 第43-46页 |
·二次不等幅摆动规律的数值验证 | 第43-44页 |
·取苗机构的 Adams 运动仿真验证 | 第44-46页 |
·本章小结 | 第46-47页 |
第三章 自由节曲线二阶非圆齿轮行星轮系传动的轨迹特性分析 | 第47-55页 |
·传动比对轨迹的影响 | 第47-51页 |
·两个波动在周期中比例对轨迹影响分析 | 第48-49页 |
·第一个波动左半区间对轨迹影响分析 | 第49-50页 |
·第二个波动右半区间对轨迹影响分析 | 第50页 |
·二次波动幅值对轨迹影响分析 | 第50-51页 |
·机构参数变化对轨迹的影响 | 第51-54页 |
·L/S 比值对轨迹的影响 | 第51-52页 |
·?_0和a_0对轨迹的影响 | 第52-54页 |
·本章小结 | 第54-55页 |
第四章 自由节曲线二阶非圆齿轮行星轮系取苗机构的参数优化 | 第55-73页 |
·取苗机构的运动学目标 | 第55-57页 |
·机构的运动学目标 | 第55-56页 |
·目标的特性分析 | 第56-57页 |
·取苗机构的目标函数 | 第57-65页 |
·取苗臂与送钵装置不干涉 | 第57-58页 |
·取苗尖嘴宽度 | 第58-59页 |
·取苗轨迹的尖嘴倾角 | 第59-60页 |
·入钵段取苗爪摆角 | 第60-61页 |
·出钵段取苗爪摆角 | 第61-62页 |
·取苗入钵段行星架经历转角 | 第62-63页 |
·投苗角 | 第63页 |
·齿轮模数 | 第63-64页 |
·轨迹高度 | 第64页 |
·行星架与投苗位置线距离 | 第64-65页 |
·取苗机构的参数优化 | 第65-72页 |
·现代设计优化方法 | 第65页 |
·“参数导引”优化方法的理论模型 | 第65-68页 |
·取苗机构“参数导引”软件平台 | 第68-72页 |
·本章小结 | 第72-73页 |
第五章 自由节曲线二阶非圆齿轮行星轮系取苗机构取苗机构设计 | 第73-81页 |
·自由非圆齿轮齿廓设计 | 第73-76页 |
·滚刀的数字设计 | 第73-74页 |
·共轭齿廓数据计算 | 第74-76页 |
·凸轮及夹苗装置设计 | 第76-77页 |
·凸轮的设计 | 第76-77页 |
·夹苗装置的运动规律 | 第77页 |
·取苗臂的设计 | 第77-78页 |
·取苗机构运动学仿真验证 | 第78-80页 |
·机构三维建模的建立 | 第78页 |
·机构的运动动态仿真 | 第78-79页 |
·动态仿真的运动分析 | 第79-80页 |
·本章小结 | 第80-81页 |
第六章 自由节曲线二阶非圆齿轮行星轮系取苗机构动力学分析 | 第81-102页 |
·铰链点为矩心的构件动力学方程 | 第81-82页 |
·取苗机构的动力学分析 | 第82-95页 |
·取苗周期分析 | 第82-83页 |
·动力学分析符合说明 | 第83-85页 |
·推苗过程推苗装置动力学分析 | 第85-87页 |
·碰撞过程推苗装置的动力学分析 | 第87-89页 |
·取苗过程推苗装置动力学分析 | 第89-90页 |
·取苗机构的动力学分析 | 第90-95页 |
·动力学分析实例 | 第95-100页 |
·取苗机构动力学分析参数 | 第95-96页 |
·动力学分析结果 | 第96-100页 |
·取苗臂结构优化 | 第100-101页 |
·本章小结 | 第101-102页 |
第七章 取苗机构试验研究 | 第102-114页 |
·取苗实验系统 | 第102-103页 |
·实验台架 | 第102页 |
·实验设备 | 第102-103页 |
·钵苗的物理特性 | 第103-106页 |
·钵盘的尺寸 | 第103-104页 |
·钵苗的位置分布 | 第104页 |
·钵苗的取苗力测试 | 第104-105页 |
·钵体的摩擦系数 | 第105页 |
·钵体的抗压特性 | 第105-106页 |
·取苗机构试验分析 | 第106-112页 |
·取苗机构支座力的测试 | 第106-108页 |
·取苗多因素匹配试验 | 第108-111页 |
·钵苗落苗过程试验分析 | 第111-112页 |
·本章小结 | 第112-114页 |
第八章 总结和展望 | 第114-117页 |
·总结 | 第114-115页 |
·论文创新点 | 第115-116页 |
·展望 | 第116-117页 |
参考文献 | 第117-122页 |
致谢 | 第122-123页 |
获得成果及研究课题情况 | 第123-12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