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4页 |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4-30页 |
| 1 芒属分类学特征概述 | 第14-18页 |
| 2 芒属的分类简史回顾 | 第18-21页 |
| 3 芒属系统学研究进展 | 第21-29页 |
| ·经典分类学 | 第21-24页 |
| ·分子系统学 | 第24-26页 |
| ·孢粉学 | 第26-27页 |
| ·细胞分类学 | 第27页 |
| ·演化关系 | 第27-29页 |
| 4 本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29-30页 |
| 第二章 分支系统学研究 | 第30-44页 |
| 1 材料与方法 | 第30-34页 |
| ·实验材料 | 第30页 |
| ·实验方法 | 第30-34页 |
| 2 结果与分析 | 第34-41页 |
| ·形态调查 | 第34-39页 |
| ·分支系统学研究 | 第39-41页 |
| 3 讨论 | 第41-43页 |
| ·标本选择 | 第41-43页 |
| ·性状选择 | 第43页 |
| 4 小结 | 第43-44页 |
| 第三章 孢粉学研究 | 第44-60页 |
| 1 材料与方法 | 第44-46页 |
| ·实验材料 | 第44页 |
| ·实验方法 | 第44-46页 |
| ·花粉采集 | 第44页 |
| ·光学显微镜观察 | 第44-45页 |
| ·电子显微镜观察 | 第45页 |
| ·数据处理 | 第45-46页 |
| 2 结果与分析 | 第46-53页 |
| ·花粉形态的一般特征 | 第46页 |
| ·花粉大小 | 第46页 |
| ·花粉表面纹饰 | 第46-47页 |
| ·类群特征 | 第47-49页 |
| ·芒 | 第47页 |
| ·五节芒 | 第47页 |
| ·荻 | 第47-48页 |
| ·南荻 | 第48页 |
| ·尼泊尔芒 | 第48页 |
| ·双药芒 | 第48页 |
| ·外类群 | 第48-49页 |
| ·花粉大小对比 | 第49-53页 |
| ·极轴 | 第49页 |
| ·赤道轴 | 第49-53页 |
| 3 讨论 | 第53-56页 |
| ·与已有研究结果的比较 | 第53-54页 |
| ·花粉的皱缩现象 | 第54-55页 |
| ·花粉形态与亲缘关系的评价 | 第55页 |
| ·花粉形态与演化关系的探讨 | 第55-56页 |
| 4 小结 | 第56-57页 |
| 图版说明 | 第57-60页 |
| 第四章 基于SSR标记的分子系统学研究 | 第60-86页 |
| 1 材料与方法 | 第61-68页 |
| ·实验材料 | 第61-65页 |
| ·实验方法 | 第65-68页 |
| ·总DNA提取 | 第65-66页 |
| ·引物及其筛选方法 | 第66-67页 |
| ·PAGE凝胶电泳 | 第67页 |
| ·数据分析 | 第67-68页 |
| 2 结果与分析 | 第68-84页 |
| ·引物筛选 | 第68页 |
| ·特异性条带 | 第68页 |
| ·玉米SSR引物与甘蔗EST-SSR引物扩增效果对比 | 第68-79页 |
| ·系统学分析 | 第79-84页 |
| 3 讨论 | 第84-85页 |
| ·SSR标记的通用性 | 第84页 |
| ·特异性条带与芒属资源评价 | 第84-85页 |
| 4 小结 | 第85-86页 |
| 第五章 基于ISSR标记的分子系统学研究 | 第86-108页 |
| 1 材料与方法 | 第86-88页 |
| ·实验材料 | 第86页 |
| ·实验方法 | 第86-88页 |
| ·总DNA提取 | 第86页 |
| ·引物 | 第86页 |
| ·ISSR-PCR反应体系优化 | 第86-87页 |
| ·引物筛选 | 第87-88页 |
| ·琼脂糖凝胶电泳 | 第88页 |
| ·数据分析 | 第88页 |
| 2 结果与分析 | 第88-106页 |
| ·ISSR-PCR反应体系优化 | 第88-93页 |
| ·Mg~(2+)浓度对ISSR-PCR反应的影响 | 第88-89页 |
| ·dNTP浓度对ISSR-PCR反应的影响 | 第89-90页 |
| ·引物浓度对ISSR-PCR反应的影响 | 第90-91页 |
| ·DNA模板浓度对ISSR-PCR反应的影响 | 第91-92页 |
| ·循环数对ISSR-PCR反应的影响 | 第92页 |
| ·Taq DNA聚合酶与Taq Plus DNA聚合酶的扩增效果对比 | 第92-93页 |
| ·引物筛选 | 第93页 |
| ·有效引物扩增结果 | 第93-96页 |
| ·系统学分析 | 第96-101页 |
| ·数据合并分析 | 第101-106页 |
| 3 讨论 | 第106页 |
| ·优化的方法 | 第106页 |
| ·ISSR引物筛选 | 第106页 |
| ·数据合并分析 | 第106页 |
| 4 小结 | 第106-108页 |
| 第六章 基于trnL-F和rpl16序列的分子系统学研究 | 第108-128页 |
| 1 材料与方法 | 第109-110页 |
| ·实验材料 | 第109页 |
| ·实验方法 | 第109-110页 |
| ·总DNA提取 | 第109页 |
| ·引物 | 第109页 |
| ·trnL-F与rpl16片段克隆测序 | 第109-110页 |
| 2 结果与分析 | 第110-126页 |
| ·序列特征 | 第110-111页 |
| ·trnL-F区 | 第110-111页 |
| ·rpl16区 | 第111页 |
| ·系统学分析 | 第111-126页 |
| ·基于trnL-F的系统学分析 | 第111-118页 |
| ·基于rpl16的系统学分析 | 第118-122页 |
| ·rpl16和trnL-F序列合并分析 | 第122-126页 |
| 3 讨论 | 第126-127页 |
| 4 小结 | 第127-128页 |
| 第七章 全文总结 | 第128-139页 |
| 1 中国芒属植物各类群间的亲缘关系 | 第128-134页 |
| ·荻与南荻的分类地位 | 第128-129页 |
| ·尼泊尔芒、双药芒的分类地位 | 第129-130页 |
| ·红山茅的分类地位 | 第130-131页 |
| ·南荻的分类地位 | 第131-132页 |
| ·五节芒的分类地位 | 第132-134页 |
| 2 分类学处理 | 第134-135页 |
| 3 芒属类群间的遗传演化关系 | 第135-139页 |
| ·芒类与荻类的演化关系 | 第135-136页 |
| ·芒与五节芒的演化关系 | 第136-137页 |
| ·荻与南荻的演化关系 | 第137页 |
| ·双药芒类的进化地位 | 第137-138页 |
| ·红山茅的进化地位 | 第138-139页 |
| 全文结论与创新点 | 第139-140页 |
| 1 全文结论 | 第139页 |
| 2 本研究创新点 | 第139-140页 |
| 参考文献 | 第140-151页 |
| 缩略词表 | 第151-152页 |
| 致谢 | 第152-154页 |
| 作者简历 | 第1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