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12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20页 |
| 1 问题的提出 | 第12-13页 |
| 2 研究的意义 | 第13页 |
| 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16页 |
|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5-16页 |
| 4 研究思路与内容 | 第16-17页 |
| ·研究思路 | 第16-17页 |
| ·研究内容 | 第17页 |
| 5 研究方法 | 第17-18页 |
| ·文献研究法 | 第17页 |
| ·比较研究法 | 第17页 |
| ·案例研究法 | 第17-18页 |
| 6 核心概念的界定 | 第18-20页 |
| ·高等农业院校 | 第18页 |
| ·农业科技人才 | 第18页 |
| ·人才培养模式 | 第18-20页 |
| 第二章 我国高等农业院校农业科技人才培养现状与典型模式介绍 | 第20-26页 |
| 1 我国高等农业院校农业科技人才培养的现状 | 第20-23页 |
| ·人才培养规模逐步扩大 | 第20页 |
| ·人才培养模式多样化 | 第20-21页 |
| ·高等农业院校学科建设得到发展 | 第21页 |
| ·高等农业院校的科研能力和科研水平不断提高 | 第21-22页 |
| ·国家对农业科技人才培养日益重视 | 第22-23页 |
| 2 我国高等农业院校典型人才培养模式 | 第23-26页 |
| 第三章 我国高等农业院校农业科技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 第26-31页 |
| 1 农业科技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模糊 | 第26-27页 |
| ·培养目标单一,脱离市场需要 | 第26页 |
| ·人才培养与“三农”结合不够紧密 | 第26页 |
| ·人文教育缺失 | 第26-27页 |
| 2 农业科技人才培养数量和质量堪忧 | 第27页 |
| ·传统农业学科招生人数在总招生人数中的比例下降 | 第27页 |
| ·优质生源不足,培养质量堪忧 | 第27页 |
| 3 农业科技人才培养机制不够科学 | 第27-28页 |
| ·专业设置科学性不够 | 第27-28页 |
| ·课程设置不尽合理 | 第28页 |
| ·课程结构不合理 | 第28页 |
| ·课程内容陈旧 | 第28页 |
| 4 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单一 | 第28页 |
| 5 对实践教学重视不够 | 第28-29页 |
| 6 政策保障与资金投入不足 | 第29-31页 |
| ·缺乏有效的政策和法制保障 | 第29页 |
| ·缺乏资金保障 | 第29-31页 |
| 第四章 我国高等农业院校农业科技人才培养模式欠缺的原因分析 | 第31-34页 |
| 1 体制的原因 | 第31页 |
| 2 经济的原因 | 第31-32页 |
| 3 社会层面的原因 | 第32页 |
| 4 高等农业院校自身的原因 | 第32-34页 |
| 第五章 国外高等农业院校农业科技人才培养模式及对我国的借鉴 | 第34-40页 |
| 1 国外高等农业院校农业科技人才培养模式介绍 | 第34-36页 |
| ·美国的“赠地学院”模式 | 第34页 |
| ·加拿大的培养模式 | 第34-35页 |
| ·日本的主要培养模式 | 第35-36页 |
| ·欧洲的农业教育培养模式 | 第36页 |
| 2 国外高等农业院校农业科技人才培养模式对我国的借鉴 | 第36-40页 |
| ·重视资金投入和立法保障 | 第36-37页 |
| ·资金的投入 | 第36-37页 |
| ·法律和政策的保障 | 第37页 |
| ·改革和创新教育教学方法 | 第37页 |
| ·教育、研究和技术推广“三位一体” | 第37-38页 |
| ·统筹各种教育资源,灵活的培养机制 | 第38页 |
| ·人才培养注重实际需要 | 第38页 |
| ·重视创新成果的转化、推广与普及 | 第38-40页 |
| 第六章 完善我国高等农业院校农业科技人才培养模式的措施 | 第40-48页 |
| 1 充分发挥政府的职能 | 第40页 |
| ·加强法制保障 | 第40页 |
| ·加大对农业教育的财政投入 | 第40页 |
| 2 转变教育理念 | 第40-41页 |
| ·解放思想,转变人才培养观念 | 第40-41页 |
| ·坚持农业院校的办学特色,根据自身情况确定培养模式 | 第41页 |
| 3 科学定位培养目标 | 第41-43页 |
| ·以服务“三农”为原则 | 第42页 |
| ·培养创新型、应用型人才 | 第42-43页 |
| ·培养创新型人才 | 第42-43页 |
| ·培养应用型人才 | 第43页 |
| 4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 第43-44页 |
| 5 坚持“产学研”密切结合 | 第44页 |
| 6 优化人才培养机制 | 第44-46页 |
| ·优化专业和课程设置 | 第44-45页 |
| ·根据市场要求调整专业结构 | 第44-45页 |
| ·优化课程设置 | 第45页 |
| ·更新教学手段与教学方法 | 第45页 |
| ·科学的人才考核和管理机制 | 第45-46页 |
| 7 营造良好的人才培养环境 | 第46-48页 |
| ·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 | 第46页 |
| ·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 | 第46-48页 |
| 第七章 主要结论与研究展望 | 第48-51页 |
| 1 主要结论 | 第48页 |
| 2 论文的创新点 | 第48-49页 |
| 3 研究展望 | 第49-51页 |
| 参考文献 | 第51-54页 |
| 致谢 | 第54-55页 |
| 作者简历 | 第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