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2页 |
第一章 前言 | 第12-18页 |
第一节 选题的理论意义 | 第12-13页 |
第二节 理论研究现状综述 | 第13-17页 |
第三节 论文内容及结构安排 | 第17-18页 |
第二章 蒲鲁东小资产阶级社会主义理论的诞生 | 第18-38页 |
第一节 蒲鲁东小资产阶级社会主义理论的社会历史根源 | 第18-30页 |
一、 农民群体的特性和农村资本主义进程与蒲鲁东理论的形成 | 第18-21页 |
(一) 农民群体独特的保守性与革命性 | 第18-19页 |
(二) 十八世纪末——十九世纪中期的农业资本主义演进的法国式道路 | 第19-21页 |
二、 资本主义工业发展与蒲鲁东理论的形成 | 第21-23页 |
(一) 资本主义工业发展 | 第21-22页 |
(二) 失业、破产者抗议资本主义现实的心声 | 第22-23页 |
三、 十九世纪法国革命对正义和平等的呼唤 | 第23-25页 |
(一) 法国七月革命奏响革命浪潮的序曲 | 第23-24页 |
(二) 里昂工人起义的斗争和失败 | 第24-25页 |
四、 蒲鲁东小资产阶级利益的理论诉求 | 第25-30页 |
(一) 小资产阶级的界定及其特殊性 | 第26-27页 |
(二) 蒲鲁东个人的家庭状况和生活经历 | 第27-30页 |
第二节 蒲鲁东小资产阶级社会主义的理论来源和理论基础 | 第30-38页 |
一、 蒲鲁东小资产阶级社会主义的理论来源 | 第30-35页 |
(一) 对传统政治经济学论证方法的批判 | 第30-31页 |
(二) 对黑格尔辩证法的改造 | 第31-32页 |
(三) 空想社会主义者傅立叶和圣西门的启发 | 第32-34页 |
(四) 对十九世纪法国自由主义的发挥 | 第34-35页 |
二、 蒲鲁东小资产阶级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 | 第35-38页 |
第三章 蒲鲁东小资产阶级社会主义理论的基本内涵 | 第38-89页 |
第一节 蒲鲁东的平均主义平等观 | 第38-67页 |
一、 平均主义的分配形式及其实现方式 | 第39-48页 |
(一) 小资产阶级平等分配理论的依据 | 第39-43页 |
(二) 工人工资平等分配的原则和具体方式 | 第43-46页 |
(三) 农民平分地租 | 第46-48页 |
二、 小私有制的所有制形式及其实现方式 | 第48-59页 |
(一) 小私有制“合理性”的论证:符合经济范畴发展规律 | 第49-51页 |
(二) 小私有制的形式和实现方式 | 第51-56页 |
(三) 小私有制的实现方式:国民银行的无息贷款政策 | 第56-59页 |
三、 所谓“互助社会主义”的经济组织形式 | 第59-67页 |
(一) 农民的互助联合 | 第60-63页 |
(二) 工人的互助联合 | 第63-67页 |
第二节 蒲鲁东的无政府主义自由观 | 第67-89页 |
一、 蒲鲁东的阶级观 | 第67-72页 |
(一) 阶级的划分——按收入来源分为劳动者和非劳动者 | 第68-70页 |
(二) 阶级矛盾的解决要依靠中层阶级的普遍化 | 第70-72页 |
二、 蒲鲁东的国家观 | 第72-81页 |
(一) 传统国家与政权组织形式的不合理性 | 第73-75页 |
(二) 理想的国家、法律和政府 | 第75-77页 |
(三) 无政府主义的实现方式 | 第77-81页 |
三、 蒲鲁东的革命观 | 第81-89页 |
(一) 蒲鲁东对革命的界定和对暴力革命的态度 | 第82-84页 |
(二) 蒲鲁东所认可的革命形式:阶级联盟 | 第84-89页 |
第四章 蒲鲁东小资产阶级社会主义理论的影响 | 第89-130页 |
第一节 蒲鲁东理论与蒲鲁东主义 | 第90-91页 |
第二节 蒲鲁东理论对工人运动的影响 | 第91-100页 |
一、 蒲鲁东理论的积极影响 | 第92-94页 |
二、 蒲鲁东理论的消极影响 | 第94-100页 |
(一) 蒲鲁东主义的影响和巴黎公社的失败 | 第95-96页 |
(二) 蒲鲁东主义对第一国际的影响 | 第96-97页 |
(三) 蒲鲁东主义的流毒与巴枯宁无政府主义 | 第97-100页 |
第三节 批判蒲鲁东和马克思理论发展的关系 | 第100-123页 |
一、 马克思和蒲鲁东理论关系的发展过程 | 第100-111页 |
(一) 马克思初识蒲鲁东 | 第100-107页 |
(二) 马克思与蒲鲁东的论战 | 第107-111页 |
二、 批判蒲鲁东和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理论的发展 | 第111-115页 |
(一) 《政治经济学批判》与清除蒲鲁东主义的影响 | 第111-114页 |
(二) 批判蒲鲁东主义与《资本论》第一卷法文版的出版 | 第114-115页 |
三、 批判蒲鲁东与马克思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发展 | 第115-123页 |
(一) “社会主义”概念从空想到科学的转变 | 第115-116页 |
(二) 《哲学的贫困》与科学世界观的第一次公开阐述 | 第116-119页 |
(三) 对小资产阶级社会主义性质的定位与科学社会主义的确立 | 第119-122页 |
(四) 《资本论》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论证 | 第122-123页 |
第四节 蒲鲁东理论对社会主义实践的影响 | 第123-130页 |
一、 小资产阶级社会主义理论对亚非拉解放运动的影响 | 第123-125页 |
二、 中国的“人民公社”与平均主义 | 第125-130页 |
第五章 小结 | 第130-133页 |
参考文献 | 第133-141页 |
致谢 | 第141-142页 |
个人简历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142-14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