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构论视角下环境风险的社会呈现机制--以反建J生活垃圾焚烧厂为例
|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8页 |
| 目录 | 第8-11页 |
| 第1章 导论 | 第11-21页 |
| ·选题缘起及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 ·国内外文献述评 | 第12-17页 |
| ·环境建构论研究 | 第12-14页 |
| ·环境风险研究 | 第14-17页 |
| ·研究述评 | 第17页 |
| ·概念界定 | 第17-18页 |
| ·社会建构论 | 第17页 |
| ·环境风险 | 第17-18页 |
| ·呈现机制 | 第18页 |
| ·研究方法及研究内容 | 第18-21页 |
| ·研究方法 | 第18-19页 |
| ·研究内容 | 第19-21页 |
| 第2章 理论视角与案例概述 | 第21-28页 |
| ·环境建构论对环境风险的阐释 | 第21-24页 |
| ·建构论者关于环境风险建构性的讨论 | 第21-22页 |
| ·环境风险社会呈现中的关键任务 | 第22-23页 |
| ·环境风险主张议题化的必要条件 | 第23-24页 |
| ·案例概述:反建J垃圾焚烧厂始末 | 第24-28页 |
| ·J垃圾厂基本概况 | 第24-25页 |
| ·反建J垃圾焚烧厂始末 | 第25-28页 |
| 第3章 环境风险的认知差异和主张集成 | 第28-36页 |
| ·J垃圾厂反建中各主体的认知差异 | 第28-31页 |
| ·中央及地方政府及官员的认知 | 第28-29页 |
| ·不同类型公众的认知 | 第29-30页 |
| ·不同派别专家的认知 | 第30-31页 |
| ·本地和外地媒体的认知 | 第31页 |
| ·力量的积累:环境风险主张的集成 | 第31-36页 |
| ·风险主张集成的分工体系 | 第31-32页 |
| ·问题的发现 | 第32-34页 |
| ·风险资料的收集与形成主张 | 第34-36页 |
| 第4章 环境风险主张的表达 | 第36-41页 |
| ·各利益主体吸引注意力的博弈 | 第36-38页 |
| ·改变风险熟悉度 | 第36-37页 |
| ·改变风险关联性 | 第37页 |
| ·改变风险灾难倾向的强弱 | 第37-38页 |
| ·环境风险主张的合法化 | 第38-41页 |
| ·各利益主体的话语选择 | 第38-40页 |
| ·各利益主体修辞策略的选择 | 第40页 |
| ·主张提出者自身的合法化 | 第40-41页 |
| 第5章 环境风险主张的竞争 | 第41-46页 |
| ·竞争的艺术 | 第41-42页 |
| ·技术可行性的提高 | 第41-42页 |
| ·价值观一致性的维持 | 第42页 |
| ·争取支持的竞争 | 第42-46页 |
| ·争取社会支持的竞争 | 第42-44页 |
| ·争取媒体支持的竞争 | 第44页 |
| ·争取科学支持的竞争 | 第44-45页 |
| ·争取政治支持的竞争 | 第45-46页 |
| 第6章 资源的控制和运用:环境风险呈现的策略 | 第46-50页 |
| ·主建方资源的控制和运用 | 第46-47页 |
| ·反建方资源的控制和运用 | 第47-50页 |
| ·整合自身资源 | 第47-48页 |
| ·动员潜在资源 | 第48-50页 |
| 第7章 结语 | 第50-52页 |
| ·环境风险的实质 | 第50-51页 |
| ·环境风险呈现的实质 | 第51-52页 |
| 参考文献 | 第52-57页 |
| 致谢 | 第57-58页 |
| 附录 | 第58-59页 |
| 卷内备考表 | 第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