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门寺秘色瓷与晚唐佛教密宗审美观念研究
| 中文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10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9页 |
| 第一节 法门寺秘色瓷及研究概述 | 第11-15页 |
| 一、法门寺秘色瓷器型特征 | 第11-14页 |
| 二、法门寺秘色瓷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 第二节 研究的目的、意义与方法 | 第15-19页 |
| 一、研究目的 | 第15页 |
| 二、研究意义 | 第15-17页 |
| 三、研究方法 | 第17-19页 |
| 第二章 秘色瓷与晚唐时代的审美风尚 | 第19-57页 |
| 第一节 秘色瓷的演变与发展 | 第19-41页 |
| 一、中国陶瓷制造业发展概述 | 第19-22页 |
| 二、青瓷发展史 | 第22-29页 |
| 三、秘色瓷概况 | 第29-31页 |
| 四、秘色瓷的起源 | 第31-34页 |
| 五、秘色瓷的辉煌时期 | 第34-38页 |
| 六、秘色瓷的衰落及原因 | 第38-41页 |
| 第二节 秘色瓷深受唐代艺术风尚的影响 | 第41-57页 |
| 一、简洁大气的造型 | 第41-42页 |
| 二、生动美感的装饰 | 第42-46页 |
| 三、清新淡雅的釉色 | 第46-51页 |
| 四、唐代多元文化的影响 | 第51-57页 |
| 第三章 秘色瓷与佛教密宗宗教审美 | 第57-72页 |
| 第一节 密宗宗教制度 | 第57-62页 |
| 一、密宗释义 | 第57-60页 |
| 二、密宗特点 | 第60-61页 |
| 三、密宗传承 | 第61-62页 |
| 第二节 秘色瓷与密宗“供养” | 第62-65页 |
| 一、“供养”的佛学含义 | 第62-63页 |
| 二、秘色瓷与法门寺“供养” | 第63-65页 |
| 第三节 秘色瓷与宗教审美观念 | 第65-72页 |
| 一、密宗宗教审美观念 | 第66页 |
| 二、秘色瓷与密宗审美观念 | 第66-67页 |
| 三、秘色瓷与道家、儒家审美观念 | 第67-72页 |
| 第四章 秘色瓷独特的审美文化内涵 | 第72-86页 |
| 第一节 秘色瓷的审美文化理念与核心价值 | 第72-77页 |
| 一、秘色瓷独特文化内涵的形成 | 第72-74页 |
| 二、秘色瓷审美文化的核心价值理念 | 第74-77页 |
| 第二节 唐代社会审美风尚对秘色瓷的影响 | 第77-86页 |
| 一、追求的审美境界 | 第77-78页 |
| 二、“雅”与“俗”的审美趋向 | 第78-82页 |
| 三、“五行”与“五色” | 第82-86页 |
| 结语 | 第86-89页 |
| 一、秘色瓷的文化传承 | 第86-87页 |
| 二、秘色瓷的创新与发展 | 第87-89页 |
| (一) 烧制工艺创新 | 第87页 |
| (二) 装饰美学创新 | 第87-88页 |
| (三) 文化理念创新 | 第88页 |
| (四) 现代经济社会中的秘色瓷效益 | 第88-89页 |
| 参考文献 | 第89-100页 |
| 图片索引 | 第100-102页 |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102-103页 |
| 致谢 | 第103-105页 |
| 作者简介 | 第10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