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纪录片中信仰仪式的美学变迁
| 中文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5页 |
| 目录 | 第5-7页 |
| 绪言 | 第7-21页 |
| (一) “仪式思维”的美学研究视角 | 第9-13页 |
| (二) 中国宗教信仰的研究综述 | 第13-19页 |
| (三) 主要研究框架 | 第19-21页 |
| 第一章 权力优位型信仰的形成 | 第21-34页 |
| ·原始宗教的底色 | 第21-24页 |
| ·儒家对天命信仰的继承 | 第24-26页 |
| ·依附性的制度性宗教 | 第26-29页 |
| ·弥散性的民间信仰 | 第29-30页 |
| ·政治信仰和生命信仰 | 第30-34页 |
| 第二章 象征型纪录片中的政治信仰 | 第34-58页 |
| ·经历者的“隔离”——《新闻简报》 | 第34-38页 |
| ·象征型艺术中的“社稷崇拜”仪式 | 第38-49页 |
| ·“社稷崇拜”的信仰仪式 | 第40-43页 |
| ·“祖先崇拜”的宗教性隐喻 | 第43-49页 |
| ·“天人合一”的美学意境 | 第49-52页 |
| ·“天人合一”的道德隐喻 | 第52-54页 |
| ·群体共存的权力宣示仪式 | 第54-58页 |
| 第三章 古典型纪录片中的生命信仰 | 第58-81页 |
| ·政治信仰和生命信仰的“分隔”仪式 | 第60-68页 |
| ·基于政治信仰的“祖宗崇拜” | 第61-64页 |
| ·家庭中的“祖宗崇拜” | 第64-65页 |
| ·伦理组合社会 | 第65-68页 |
| ·“家”向城市的“过渡”仪式 | 第68-70页 |
| ·“结构和交融”张力间的美 | 第70-73页 |
| ·古典型纪录片中的民间信仰 | 第73-78页 |
| ·基于自然力崇拜的生命信仰 | 第74-76页 |
| ·个体圣化的生命信仰仪式——教育崇拜 | 第76-78页 |
| ·个体克服命运的生命信仰 | 第78-81页 |
| 第四章 古典型纪录片中的公共崇拜 | 第81-96页 |
| ·传统与现代的“分隔”仪式 | 第81-85页 |
| ·作为政治伦理崇拜的的“天下观” | 第85-87页 |
| ·从文化主义到民族主义的转向 | 第87-90页 |
| ·“地位提升”和“地位逆转”的仪式 | 第90-92页 |
| ·政治伦理崇拜中的科层制 | 第92-96页 |
| 第五章 生命信仰的“交融”仪式 | 第96-120页 |
| ·作为“直接电影”的浪漫型艺术 | 第97-99页 |
| ·社会领域中的“交融”仪式 | 第99-101页 |
| ·“面向将来”的民间话语 | 第101-103页 |
| ·“交融仪式”中的民间信仰 | 第103-105页 |
| ·“民间信仰”与“政治信仰”的博弈 | 第105-109页 |
| ·制度化宗教中的公共崇拜 | 第109-118页 |
| ·制度化宗教的现世取向 | 第110-112页 |
| ·“三教融合”的共存礼仪 | 第112-115页 |
| ·制度化宗教的官方化 | 第115-118页 |
| ·公共崇拜与私人信仰的交融 | 第118-120页 |
| 第六章 作为“真理电影”的浪漫型纪录片 | 第120-143页 |
| ·“在场”的美学 | 第120-126页 |
| ·浪漫型艺术的本质 | 第121-124页 |
| ·两种整体的分裂 | 第124-126页 |
| ·精神的“交融”仪式 | 第126-132页 |
| ·“收心内视”的浪漫主义艺术 | 第127-129页 |
| ·个体存在中的公共崇拜 | 第129-132页 |
| ·城乡结合部的“分存”仪式 | 第132-143页 |
| ·公共崇拜与生命信仰的对峙 | 第133-135页 |
| ·从政治信仰到生命信仰的过渡仪式 | 第135-137页 |
| ·个体生存仪式中理想的缺失 | 第137-140页 |
| ·听天由命的生命信仰 | 第140-143页 |
| 结论:从权力仪式到生存仪式 | 第143-147页 |
| 参考文献 | 第147-153页 |
| 附录 | 第153-159页 |
| 攻读博士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159-160页 |
| 致谢词 | 第1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