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水流域夏商时期考古学文化研究
| 中文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7页 |
| 目录 | 第7-15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5-35页 |
| ·研究时空范围 | 第15-24页 |
| ·时间界定 | 第15-23页 |
| ·空间界定 | 第23-24页 |
| ·研究背景 | 第24-33页 |
| ·田野发掘工作 | 第24-27页 |
| ·考古研究现状 | 第27-30页 |
| ·商代青铜器发现与研究 | 第30-33页 |
| ·研究目的与方法 | 第33-35页 |
| 第二章 汉水流域夏商时期文化背景 | 第35-58页 |
| ·自然环境与遗址分布 | 第35-47页 |
| ·区域地理概况 | 第35-38页 |
| ·夏商时期古环境复原 | 第38-40页 |
| ·遗址分布及其与环境关系 | 第40-47页 |
| ·夏代以前文化发展情况考察 | 第47-58页 |
| ·文化发展概貌 | 第47-56页 |
| ·文化传统特点 | 第56-58页 |
| 第三章 汉水流域夏代诸文化研究 | 第58-111页 |
| ·后石家河文化 | 第58-85页 |
| ·发现与命名 | 第58-60页 |
| ·典型遗存分期与年代 | 第60-77页 |
| ·文化类型与分布 | 第77-83页 |
| ·文化源流 | 第83-85页 |
| ·东龙山类型 | 第85-93页 |
| ·分期与特征 | 第85-89页 |
| ·文化性质与源流 | 第89-93页 |
| ·汉水流域的二里头文化 | 第93-106页 |
| ·下王岗类型 | 第93-95页 |
| ·二里头类型 | 第95-102页 |
| ·商洛类型 | 第102-106页 |
| ·白马石类型遗存 | 第106-111页 |
| ·典型遗存分析 | 第106-109页 |
| ·文化内涵与源流 | 第109-111页 |
| 第四章 汉水流域早商时期诸文化研究 | 第111-161页 |
| ·盘龙城类型商文化 | 第111-128页 |
| ·分期与年代 | 第111-122页 |
| ·文化内涵与源流 | 第122-128页 |
| ·荆南寺类型文化 | 第128-139页 |
| ·分期与年代 | 第128-136页 |
| ·文化内涵与源流 | 第136-139页 |
| ·东龙山商代遗存 | 第139-149页 |
| ·分期与年代 | 第139-145页 |
| ·文化内涵、性质与源流 | 第145-149页 |
| ·其它区域早商时期遗存 | 第149-160页 |
| ·鄂西北地区早商遗存 | 第149-153页 |
| ·宝山文化早商时期遗存 | 第153-160页 |
| ·小结 | 第160-161页 |
| 第五章 汉水流域晚商时期诸文化研究 | 第161-191页 |
| ·庙台子类型遗存 | 第161-168页 |
| ·分期与年代 | 第161-165页 |
| ·文化内涵与源流 | 第165-168页 |
| ·周梁玉桥文化 | 第168-177页 |
| ·分期与年代 | 第168-174页 |
| ·文化内涵与源流 | 第174-177页 |
| ·宝山文化晚商时期遗存 | 第177-191页 |
| ·分期与年代 | 第177-184页 |
| ·文化内涵与源流 | 第184-191页 |
| 第六章 汉水流域夏商时期诸文化交流与互动 | 第191-224页 |
| ·夏代诸文化交流与互动 | 第191-201页 |
| ·区域内文化交流与互动 | 第191-192页 |
| ·与周边地区同时期文化交流 | 第192-201页 |
| ·早商时期诸文化交流与互动 | 第201-211页 |
| ·区域内文化交流 | 第201-203页 |
| ·与周边地区同时期文化交流 | 第203-211页 |
| ·晚商时期文化交流与互动 | 第211-224页 |
| ·区域内文化交流与联系 | 第211-213页 |
| ·区域内晚商文化的分布与影响 | 第213-216页 |
| ·与周边地区同时期文化交流 | 第216-224页 |
| 结语 | 第224-228页 |
| 参考文献 | 第228-239页 |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239-240页 |
| 致谢 | 第240-24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