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10页 |
Abstract | 第10-13页 |
缩略语表 | 第13-14页 |
1 前言 | 第14-27页 |
·文献综述:针刺镇痛 | 第14-24页 |
·针刺镇痛的发展 | 第14-15页 |
·针刺镇痛的特点 | 第15-16页 |
·影响电针镇痛效果的因素 | 第16-18页 |
·针刺镇痛过程 | 第18页 |
·针刺镇痛后效应 | 第18-19页 |
·针刺镇痛的机制研究 | 第19-24页 |
·研究内容 | 第24-25页 |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25-26页 |
·研究创新点 | 第26-27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27-45页 |
·主要仪器与设备 | 第27-28页 |
·主要药品试剂及耗材 | 第28-29页 |
·主要溶液及试剂的配制 | 第29页 |
·实验动物的准备 | 第29页 |
·电针方法 | 第29-30页 |
·痛阈的测定 | 第30-31页 |
·前脑啡肽和阿片肽受体基因表达水平的测定 | 第31-41页 |
·镇痛相关核团与区域的定位和取材 | 第31-39页 |
·镇痛相关核团与区域的总RNA的提取 | 第39页 |
·总RNA完整性和浓度的测定以及逆转录 | 第39-40页 |
·前脑啡肽和阿片肽受体基因表达水平测定 | 第40-41页 |
·甲硫氨酸脑啡肽含量的测定 | 第41-44页 |
·石蜡切片的制备 | 第41-42页 |
·免疫组化染色 | 第42-43页 |
·核团(区)免疫组化的观测 | 第43-44页 |
·统计学分析 | 第44-45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45-59页 |
·电针诱导的山羊痛阈的变化 | 第45-46页 |
·山羊前脑啡肽及阿片肽受体基因序列测定 | 第46-47页 |
·镇痛相关核团和区域的确证 | 第47-51页 |
·电针诱导的山羊中枢前脑啡肽mRNA水平的变化 | 第51页 |
·电针诱导的山羊中枢δ-受体mRNA水平的变化 | 第51-52页 |
·电针诱导的山羊中枢μ-受体mRNA水平的变化 | 第52-53页 |
·电针诱导的山羊中枢κ-受体mRNA水平的变化 | 第53页 |
·电针诱导的山羊中枢甲硫氨酸脑啡肽含量的变化 | 第53-59页 |
4 讨论 | 第59-70页 |
·山羊痛阈的测定 | 第59页 |
·针刺穴位的选择 | 第59-60页 |
·电针频率的选择 | 第60页 |
·电针镇痛的种属差异 | 第60页 |
·电针诱导的镇痛后效应现象 | 第60-61页 |
·内源性阿片肽基因表达对电针镇痛后效应的影响 | 第61-63页 |
·阿片肽受体基因表达对电针镇痛后效应的影响 | 第63页 |
·山羊中枢镇痛相关核团(区)在电针镇痛后效应中的作用 | 第63-70页 |
5 结论 | 第70-71页 |
参考文献 | 第71-86页 |
附录1 | 第86-88页 |
附录2 | 第88-101页 |
附录3 | 第101-102页 |
致谢 | 第10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