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生物科学论文--动物学论文--动物生态学和动物地理学论文--水生动物学论文

中国不同地理种群环棱螺遗传多样性和分类阶元的研究

摘要第1-13页
Abstract第13-17页
第一章 文献综述第17-29页
 1. 环棱螺的研究现状第17-18页
 2 遗传多样性的研究第18-19页
 3 遗传多样性的研究方法第19-23页
 4 微卫星标记技术在淡水腹足类种群遗传学研究的应用第23-26页
 5 线粒体基因在软体动物种群遗传学研究中的应用第26-28页
   ·物种亲缘关系第26-27页
   ·种群起源、分化与扩散第27-28页
 6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第28-29页
第二章 环棱螺分子系统发育的研究第29-61页
 1 材料和方法第30-48页
   ·样品采集第30-31页
   ·DNA提取第31-32页
   ·目的基因引物设计第32页
   ·目的片段的扩增及确认第32-33页
   ·序列比对第33页
   ·序列的核苷酸组成分析第33页
   ·系统发育分析第33-48页
 2 结果与分析第48-56页
   ·四种基因片段序列特征分析第48-49页
   ·遗传分化第49-50页
   ·系统发育分析第50-56页
     ·线粒体COI基因系统发育分析第50-53页
     ·线粒体16S rRNA基因系统发育分析第53-54页
     ·核基因H3系统发育分析第54-55页
     ·核基因28S rRNA系统发育分析第55页
     ·COI、16S rRNA、H3和28S rRNA序列联合的系统发育分析第55-56页
 3 讨论第56-61页
   ·四种基因序列变异比较研究第56-57页
   ·环棱螺的分子系统发育分析第57-61页
第三章 我国环棱螺微卫星文库的构建第61-79页
 1 实验材料及来源第61-67页
   ·样品采集第61页
   ·主要仪器设备第61-62页
   ·主要试剂第62页
   ·实验方法及步骤第62-67页
     ·基因组DNA的提取与检测第62-63页
     ·酶切环棱螺基因组DNA第63页
     ·连接反应第63页
     ·PCR预扩增第63页
     ·PCR预扩增产物与生物素探针杂交第63-64页
     ·磁珠杂交第64页
     ·目的片段的洗脱和回收第64页
     ·目的DNA片段的扩增第64页
     ·扩增产物与pGEM-T easy载体连接第64页
     ·转化,克隆目的基因第64-65页
     ·含微卫星DNA序列的重组子的筛选第65页
     ·测序结果分析第65-66页
     ·微卫星引物设计第66页
     ·多态性微卫星位点的筛选第66页
     ·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第66页
     ·银染第66页
     ·数据统计及分析第66-67页
 2 结果与分析第67-76页
   ·基因组DNA的质量检测结果第67页
   ·基因组DNA的酶切第67-68页
   ·PCR预扩增与目的片段的收集第68页
   ·微卫星阳性克隆的检测及筛选第68-70页
   ·微卫星引物的设计及PCR扩增第70-71页
   ·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第71页
   ·微卫星位点的多态性分析第71-76页
 3 讨论第76-79页
第四章 环棱螺微卫星标记的遗传结构分析第79-124页
 1. 材料和方法第80-83页
   ·样品采集第80页
   ·主要试剂和仪器第80页
   ·基因组DNA的提取第80页
   ·微卫星DNA的扩增第80-81页
   ·微卫星DNA的电泳扫描检测及基因分型第81页
   ·数据分析第81-83页
     ·遗传多样性第81-82页
     ·种群遗传结构分析第82页
     ·地理隔离和基因流第82-83页
 2 结果与分析第83-119页
   ·铜锈环棱螺种群遗结构分析第83-92页
     ·遗传变异和遗传多样性第83-85页
     ·种群间遗传分化第85-86页
     ·地理隔离和基因流第86-89页
     ·种群遗传结构第89-92页
   ·梨形环棱螺种群遗结构分析第92-100页
     ·遗传变异和遗传多样性第92-95页
     ·种群间遗传分化第95页
     ·地理隔离和基因流第95-97页
     ·种群遗传结构第97-100页
   ·方形环棱螺种群遗结构分析第100-108页
     ·遗传变异和遗传多样性第100-102页
     ·种群间遗传分化第102-103页
     ·地理隔离和基因流第103-105页
     ·种群遗传结构第105-108页
   ·双旋环棱螺种群遗传结构分析第108-112页
     ·遗传变异和遗传多样性第108-111页
     ·种群间遗传分化和基因流第111-112页
   ·角形环棱螺种群遗结构分析第112-116页
     ·遗传变异和遗传多样性第112-115页
     ·种群间遗传分化和基因流第115-116页
   ·五种环棱螺共34个种群的遗传结构分析第116-119页
     ·环棱螺的种间遗传变异分析第116-117页
     ·34个种群的主成分判别分析和聚类分析第117-119页
 3 讨论第119-124页
   ·遗传多样性分析第119-121页
   ·种群遗传结构分析第121-124页
第五章 环棱螺COI基因的遗传结构分析第124-144页
 1. 材料和方法第124-126页
   ·样本采集第124页
   ·基因组DNA提取第124页
   ·线粒体基因COI的扩增第124-125页
   ·线粒体COI基因的测序第125页
   ·数据分析第125-126页
     ·遗传结构和遗传多样性第125页
     ·谱系生物地理学(phylogeography)分析第125页
     ·群体演化历史分析(Demographic history)第125-126页
 2 结果与分析第126-140页
   ·铜锈环棱螺种群遗传结构分析第126-131页
     ·遗传变异和多样性第126-127页
     ·群体历史动态分析第127-128页
     ·COI基因单倍型的网状图第128-129页
     ·种群遗传结构第129-131页
   ·梨形环棱螺种群遗传结构分析第131-135页
     ·遗传变异和多样性第131-132页
     ·群体历史动态分析第132-133页
     ·COI基因单倍型的网状图第133-134页
     ·种群遗传结构第134-135页
   ·方形环棱螺种群遗传结构分析第135-139页
     ·遗传变异和多样性第135-137页
     ·群体历史动态分析第137-138页
     ·COI基因单倍型的网状图第138页
     ·种群遗传结构第138-139页
   ·三种环棱螺遗传分化分析第139-140页
 3 讨论第140-144页
   ·三种环棱螺的遗传多样性分析第140-141页
   ·群体的历史动态分析第141-142页
   ·三种环棱螺的遗传分化与遗传结构第142-144页
第六章 中国环棱螺形态和齿舌超显微结构的比较第144-175页
 第一节 环棱螺螺壳形态度量的比较研究第145-169页
  1 材料方法第145-147页
   ·材料第145-147页
   ·统计分析第147页
  2 结果与分析第147-167页
   ·铜锈环棱螺10个种群的形态度量学分析第147-152页
     ·主成分分析第147-150页
     ·聚类分析第150页
     ·判别分析第150-152页
   ·梨形环棱螺7个种群的形态度量学分析第152-155页
     ·主成分分析第152-153页
     ·聚类分析第153-154页
     ·判别分析第154-155页
   ·方形环棱螺7个种群的形态度量学分析第155-158页
     ·主成分分析第155-157页
     ·聚类分析第157页
     ·判别分析第157-158页
   ·角形环棱4个种群的形态度量学分析第158-161页
     ·主成分分析第158-159页
     ·聚类分析第159-160页
     ·判别分析第160-161页
   ·双旋环棱螺4个种群的形态度量学分析第161-164页
     ·主成分分析第161-163页
     ·聚类分析第163页
     ·判别分析第163-164页
   ·五种环棱螺32个种群的形态比较研究第164-167页
     ·聚类分析第164-165页
     ·主成分分析第165-167页
  3 讨论第167-169页
 第二节 环棱螺齿舌超显微结构异同第169-175页
  1 材料与方法第169-170页
   ·样本采集第169-170页
   ·齿舌的提取第170页
  2 结果与分析第170-173页
   ·六种环棱螺齿舌的形态描述第170-173页
   ·五种环棱螺齿舌的比较第173页
  3 讨论第173-175页
第七章 中国环棱螺分类阶元的探讨第175-182页
 1 环棱螺的世界分布第175页
 2 环棱螺在中国分布第175页
 3 中国环棱螺分类阶元的探讨第175-182页
   ·从形态度量学探讨5种环棱螺的分类第177-178页
   ·从分子系统发育探讨中国环棱螺的分类第178-179页
   ·种群遗传结构的研究探讨中国环棱螺的分类第179-182页
参考文献第182-196页
附录第196-197页
致谢第197-198页

论文共19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赖氨酸乙酰化调节大肠杆菌NhoA蛋白活性的研究
下一篇:泛素连接酶SIE3在百脉根结瘤信号转导中功能及作用机制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