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对话艺术研究
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1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7页 |
一、 孔子研究的历史概况 | 第10-12页 |
二、 孔子对话研究现状 | 第12页 |
三、 孔子对话与巴赫金对话理论 | 第12-15页 |
(一) 孔子对话 | 第12-14页 |
(二) 巴赫金对话理论 | 第14-15页 |
四、 课题意义和研究方法 | 第15-17页 |
第二章 孔子与孔门弟子的“纯粹对话” | 第17-32页 |
一、 启发点悟,因材施教 | 第18-22页 |
(一) 点悟式,愤悱启发 | 第18-19页 |
(二) 渐悟式,循循善诱 | 第19-22页 |
二、 平等互动,相互切磋 | 第22-24页 |
三、 择情问对,一语中的 | 第24-26页 |
四、 寓意于物,语出天籁 | 第26-32页 |
(一) 以物喻人,神情兼备 | 第27-28页 |
(二) 寓志于物,言近旨远 | 第28-29页 |
(三) 灵动俏皮,幽默成趣 | 第29-30页 |
(四) 师法自然,玄远隽永 | 第30-32页 |
第三章 孔子与君卿大夫的“微型对话” | 第32-41页 |
一、 曲直有度,微言大义 | 第32-38页 |
(一) 直言 | 第32-35页 |
(二) 曲言 | 第35-38页 |
二、 “识时务者为俊杰” | 第38-41页 |
(一) 俟机而言,审时而对 | 第38-40页 |
(二) 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 第40-41页 |
第四章 孔子与朋友、乡里及隐士的“大型对话” | 第41-45页 |
一、 诤言不讳,包容有加 | 第41-42页 |
二、 语态平和,温良恭顺 | 第42页 |
三、 求同存异,和而不同 | 第42-45页 |
第五章 孔子与孟子间对话艺术之比较 | 第45-50页 |
一、 对话方式 | 第45-47页 |
(一) 孔子春风和煦的交流式对话 | 第45-46页 |
(二) 孟子山雨欲来的辩驳式对话 | 第46-47页 |
二、 言语特征 | 第47-50页 |
(一) 孔子温文和雅的大化之风 | 第47-48页 |
(二) 孟子激越磅礴的浩然之气 | 第48-50页 |
结语 | 第50-52页 |
注释 | 第52-54页 |
参考文献 | 第54-57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57-59页 |
致谢 | 第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