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6页 |
| 目录 | 第6-9页 |
| 1 绪论 | 第9-21页 |
|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第9-11页 |
| ·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 ·研究的理论意义 | 第10-11页 |
| ·研究的实践意义 | 第11页 |
| ·研究目的及研究内容 | 第11-12页 |
| ·研究目的 | 第11页 |
| ·研究内容 | 第11-12页 |
| ·国内外研究述评 | 第12-18页 |
|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2-15页 |
|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5-18页 |
| ·研究方法与研究思路 | 第18-19页 |
| ·研究思路 | 第18页 |
| ·研究方法 | 第18-19页 |
| ·研究的理论基础与创新 | 第19-21页 |
| ·研究的理论基础 | 第19页 |
| ·研究的拟创新之处 | 第19-21页 |
| 2 相关理论及基础概念的界定 | 第21-32页 |
| ·基础概念的界定 | 第21-27页 |
| ·小康社会 | 第21页 |
| ·经济协作区 | 第21-22页 |
| ·武陵山片区的简介 | 第22-24页 |
| ·龙凤示范区的简介 | 第24-25页 |
| ·地方利益及地方利益冲突 | 第25-26页 |
| ·利益共享机制 | 第26-27页 |
| ·地方利益协调与共享机制建构的理论基础 | 第27-32页 |
| ·科学发展观理论 | 第27-28页 |
| ·系统理论 | 第28-29页 |
| ·可持续发展理论 | 第29-30页 |
| ·区域协调发展理论 | 第30页 |
| ·区域竞合理论 | 第30-32页 |
| 3 龙凤示范区小康社会建设现状及困境 | 第32-44页 |
| ·龙凤示范区小康社会建设现状 | 第32-34页 |
| ·龙山县小康社会建设现状 | 第32-33页 |
| ·来凤县小康社会建设现状 | 第33-34页 |
| ·龙凤示范区小康社会建设面临的困境 | 第34-36页 |
| ·经济发展滞后,自主创新甚微 | 第34-35页 |
| ·基础设施薄弱,发展后劲不足 | 第35页 |
| ·生态保护意识不强,环境污染凸出 | 第35-36页 |
| ·地方利益冲突凸显,建设合力匮乏 | 第36页 |
| ·社会事业发展迟缓,人居质量偏低 | 第36页 |
| ·龙凤示范区小康社会建设中地方利益冲突与协调的实证研究 | 第36-44页 |
| ·研究及问卷设计 | 第37页 |
| ·数据资料统计分析 | 第37-44页 |
| 4 地方利益协调与共享的机理分析 | 第44-51页 |
| ·地方利益冲突的成因分析 | 第44-45页 |
| ·地方利益冲突的自然成因 | 第44页 |
| ·地方利于冲突的社会成因 | 第44-45页 |
| ·地方利益冲突的体制成因 | 第45页 |
| ·地方利益协调的互动与博弈 | 第45-46页 |
| ·地方与中央的博弈 | 第45-46页 |
| ·地方间的非合作博弈 | 第46页 |
| ·地方利益与市场及企业的联动 | 第46页 |
| ·地方利益协调的原则与关键 | 第46-47页 |
| ·地方利益协调的原则 | 第46-47页 |
| ·地方利益协调的关键 | 第47页 |
| ·地方利益共享的基础分析 | 第47-51页 |
| ·以差异化的发展战略为核心——实现整体规划一体布局 | 第47-48页 |
| ·以立体交通网路建设为突破——实现基础设施一体对接 | 第48页 |
| ·以绿色低碳发展理念为指导——实现环境保护一体建设 | 第48页 |
| ·以生态旅游开发建设为载体——实现产业建设一体发展 | 第48-49页 |
| ·以跨区域的无缝链接为平台——实现人力资源开发一体统筹 | 第49页 |
| ·以新农村建设和城镇化为依托——实现基本公共服务一体优化 | 第49-51页 |
| 5 地方利益协调与共享机制建构 | 第51-58页 |
| ·创新协调与共享的指导理念:信任、合作与共赢 | 第51-52页 |
| ·创新协调与共享的制度规范:变人治为法治 | 第52-53页 |
| ·政绩考核科学化和规范化 | 第52页 |
| ·约束机制制度化 | 第52页 |
| ·中央与地方以及地方与地方间关系法制化 | 第52-53页 |
| ·市场运行机制规范化 | 第53页 |
| ·建构和完善利益共享机制 | 第53-55页 |
| ·构建权威的高位跨区域协调机构 | 第53-54页 |
| ·实现区域公共政策一体化 | 第54页 |
| ·建立健全利益分配机制 | 第54-55页 |
| ·创新和健全利益共享机制保障措施 | 第55-58页 |
| ·创新区域协调模式:变各自为政为联合治理 | 第56页 |
| ·创新区域治理机制:变科层制为网络治理 | 第56页 |
| ·创新社会管理机制:大力培育公民社会 | 第56-58页 |
| 6 结论与展望 | 第58-60页 |
| ·研究结论 | 第58页 |
| ·研究展望 | 第58-60页 |
| 致谢 | 第60-61页 |
| 参考文献 | 第61-65页 |
| 附录 | 第65-69页 |
| A. 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 第65页 |
| B.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 第65页 |
| C.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获奖情况 | 第65-66页 |
| D. 调查问卷 | 第66-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