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1-8页 |
摘要 | 第8-9页 |
1 文献综述 | 第9-17页 |
·小麦族St 基因组植物的概述 | 第9页 |
·小麦族St 基因组植物分子系统学研究 | 第9-10页 |
·小麦族St 基因组植物的生物系统学概述 | 第10-11页 |
·小麦族St 基因组植物分子系统学研究进展 | 第11-13页 |
·多基因序列为小麦族St 基因组植物分子系统学研究提供新的证据 | 第11页 |
·叶绿体基因和核基因及其用途 | 第11-12页 |
·叶绿体trnL-trnF 间隔区 | 第11页 |
·叶绿体matK 基因 | 第11-12页 |
·核糖体rDNA ITS | 第12页 |
·低拷贝核基因rpb2 | 第12页 |
·开展St 基因组植物分子系统学研究的合理性 | 第12-13页 |
·小麦族St 基因组植物的复杂的分子系统学关系 | 第13-15页 |
·物种的复杂性 | 第13页 |
·分子系统学研究进展 | 第13页 |
·蛋白质水平 | 第13页 |
·传统分子标记水平 | 第13-14页 |
·基因序列水平 | 第14-15页 |
·小麦族St 基因组植物分子系统发育关系所涉及的进化问题 | 第15-16页 |
·多倍体的形成 | 第15页 |
·二倍体、四倍体和六倍体进化关系和分化途径 | 第15页 |
·正确揭示该类群分子发育关系需要更多的研究资料 | 第15-16页 |
·结语 | 第16-17页 |
2 引言 | 第17-18页 |
3 材料与方法 | 第18-26页 |
·试验材料 | 第18-19页 |
·主要仪器与试剂 | 第19-21页 |
·主要仪器 | 第19页 |
·主要试剂 | 第19-20页 |
·所用溶液及配置 | 第20-21页 |
·溶液的配置 | 第20页 |
·培养基的配置 | 第20-21页 |
·试验方法 | 第21-26页 |
·基因组的提取 | 第21页 |
·PCR 扩增 | 第21-22页 |
·PCR 产物的纯化回收 | 第22-23页 |
·PCR 产物的克隆 | 第23-25页 |
·连接 | 第23-24页 |
·转化 | 第24页 |
·阳性克隆菌的检测 | 第24-25页 |
·测序 | 第25页 |
·数据分析 | 第25-26页 |
4 结果与分析 | 第26-34页 |
·ITS 序列分析 | 第26-30页 |
·序列提交申请登陆GenBank 核苷酸数据库 | 第26页 |
·同源性比较分析 | 第26页 |
·各类植物ITS 的序列长度和(C+G)含量比较 | 第26-27页 |
·ITS 序列分析 | 第27-28页 |
·基于ITS 序列分析各植物之间的遗传距离 | 第28-30页 |
·系统发育分析 | 第30-34页 |
·外类群的选择 | 第30页 |
·最大简约(MP)系统树 | 第30-31页 |
·邻接法(NJ)构建系统树 | 第31页 |
·分子系统树的比较和分析 | 第31-34页 |
5 讨论 | 第34-37页 |
·小麦族St 基因组多倍体植物基因组来源的分子数据 | 第34页 |
·关于St 基因组多倍体植物的系统学关系 | 第34页 |
·ITS 序列在St 基因组多倍体植物的进化规律 | 第34-35页 |
·ITS 序列在植物系统发育研究中的价值 | 第35-37页 |
6 结论与展望 | 第37-39页 |
·结论 | 第37页 |
·展望 | 第37-39页 |
参考文献: | 第39-46页 |
Abstract | 第46-48页 |
附录I | 第48-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