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一词多义的认知研究
| 鸣谢 | 第1-5页 |
| 摘要 | 第5-7页 |
| ABSTRACT | 第7-12页 |
| 绪论 | 第12-15页 |
| 选题缘由 | 第12页 |
| 研究内容 | 第12-14页 |
| 研究方法 | 第14页 |
| 研究目标 | 第14-15页 |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5-25页 |
| ·一词多义的传统研究 | 第15-18页 |
| ·语义学创立初期 | 第15-16页 |
| ·历史语义学阶段 | 第16页 |
| ·结构语义学阶段 | 第16-17页 |
| ·生成语义学阶段 | 第17-18页 |
| ·一词多义的认知研究 | 第18-24页 |
| ·词的产生与发展 | 第18-19页 |
| ·一词多义的必然性与普遍性 | 第19-20页 |
| ·词义与认知 | 第20-22页 |
| ·认知语言学对一词多义的解释 | 第22-24页 |
| ·本章小结 | 第24-25页 |
| 第二章 《黄帝内经》与认知语言学的关联 | 第25-46页 |
| ·范本选择 | 第25-31页 |
| ·《黄帝内经》综述 | 第25-30页 |
| ·《黄帝内经》的社会价值 | 第25-27页 |
| ·《黄帝内经》的语言魅力 | 第27-30页 |
| ·体验哲学 | 第30-31页 |
| ·用什么体验 | 第31-35页 |
| ·心智的体验性 | 第31-32页 |
| ·中医溯源 | 第32-33页 |
| ·针推起源 | 第33-34页 |
| ·四诊和参 | 第34-35页 |
| ·首先体验什么 | 第35-38页 |
| ·对人和空间的体验 | 第36页 |
| ·中医的“天人相应” | 第36-38页 |
| ·中医发展的地域性差异 | 第38页 |
| ·主要如何体验 | 第38-43页 |
| ·认知的无意识性 | 第38-39页 |
| ·中医的“神悟” | 第39-40页 |
| ·中医的“精气神” | 第40-41页 |
| ·思维的隐喻性 | 第41页 |
| ·中医的“取象比类” | 第41-43页 |
| ·语言的体验性 | 第43-45页 |
| ·本章小结 | 第45-46页 |
| 第三章 《黄帝内经》一词多义的原型范畴化认知 | 第46-71页 |
| ·范畴和范畴化的界定 | 第46-47页 |
| ·经典范畴理论 | 第47-48页 |
| ·原型范畴理论 | 第48-52页 |
| ·家族相似性 | 第48-49页 |
| ·原型 | 第49-50页 |
| ·原型范畴理论的主要观点 | 第50-51页 |
| ·原型范畴理论对一词多义现象的解释 | 第51-52页 |
| ·《黄帝内经》例证剖析 | 第52-69页 |
| ·淫 | 第53-55页 |
| ·纪 | 第55-57页 |
| ·宗 | 第57-59页 |
| ·经 | 第59-62页 |
| ·度 | 第62-63页 |
| ·期 | 第63-65页 |
| ·救 | 第65-67页 |
| ·厥 | 第67-68页 |
| ·息 | 第68-69页 |
| ·本章小结 | 第69-71页 |
| 第四章 《黄帝内经》一词多义的隐喻与转喻化认知 | 第71-105页 |
| ·隐喻与转喻的性质界定 | 第71-72页 |
| ·隐喻与转喻的生成机制 | 第72-75页 |
| ·隐喻与转喻之间的关系 | 第75-76页 |
| ·隐喻和转喻理论对一词多义现象的解释 | 第76-77页 |
| ·《黄帝内经》隐喻例证剖析 | 第77-93页 |
| ·物理相似性的隐喻 | 第77-89页 |
| ·从“五行”到“五脏” | 第77-83页 |
| ·关于“本,末/标” | 第83-84页 |
| ·从物象和建筑到人体 | 第84-89页 |
| ·心理相似性的隐喻 | 第89-92页 |
| ·从“官”到人体 | 第89-91页 |
| ·从“玉”等到人体 | 第91-92页 |
| ·容器隐喻 | 第92-93页 |
| ·从自然之“海”到人体之“海” | 第92-93页 |
| ·《黄帝内经》转喻例证剖析 | 第93-102页 |
| ·整体与部分 | 第94-95页 |
| ·范畴与成员 | 第95-96页 |
| ·特征与实体 | 第96-97页 |
| ·因果转喻 | 第97-98页 |
| ·行为转喻 | 第98-99页 |
| ·方位转喻 | 第99-101页 |
| ·构成转喻 | 第101页 |
| ·容器转喻 | 第101-102页 |
| ·所属转喻 | 第102页 |
| ·本章小结 | 第102-105页 |
| 第五章 《黄帝内经》一词多义的框架语义化认知 | 第105-137页 |
| ·框架的界定 | 第105页 |
| ·框架语义学的性质 | 第105-106页 |
| ·框架语义理论的可操作性 | 第106-107页 |
| ·框架语义理论对一词多义现象的解释 | 第107-108页 |
| ·《黄帝内经》例证剖析 | 第108-135页 |
| ·精 | 第108-114页 |
| ·“精”的原型范畴 | 第108-109页 |
| ·“精”的语义框架 | 第109-110页 |
| ·《黄帝内经》“精”的概念槽与填充项 | 第110-114页 |
| ·气 | 第114-123页 |
| ·“气”的原型范畴 | 第114-116页 |
| ·“气”的语义框架 | 第116页 |
| ·《黄帝内经》“气”的概念槽与填充项 | 第116-123页 |
| ·神 | 第123-129页 |
| ·“神”的原型范畴 | 第123页 |
| ·“神”的语义框架 | 第123-124页 |
| ·《黄帝内经》“神”的概念槽与填充项 | 第124-129页 |
| ·阴阳 | 第129-135页 |
| ·“阴阳”的原型范畴 | 第129-130页 |
| ·“阴阳”的语义框架 | 第130页 |
| ·《黄帝内经》“阴阳”的概念槽与填充项 | 第130-135页 |
| ·本章小结 | 第135-137页 |
| 第六章 一词多义认知研究的整合与启示 | 第137-141页 |
| ·一词多义认知研究的整合 | 第137-138页 |
| ·一词多义认知研究的启示 | 第138-140页 |
| ·本章小结 | 第140-141页 |
| 结束语 | 第141-145页 |
| 内容总结 | 第141-142页 |
| 主要贡献 | 第142-143页 |
| 局限性 | 第143页 |
| 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 第143-145页 |
| 参考文献 | 第145-152页 |
| 在读期间已发表且与本研究相关的论文 | 第152-1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