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1页 |
1 导论 | 第11-18页 |
·本文的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实践意义:有利于我国民事执行中财产释明制度的系统化建设 | 第11-12页 |
·理论意义:有利于提高我国民事执行的研究水平 | 第12页 |
·本文的研究对象与范围 | 第12-14页 |
·本文的研究方法 | 第14-16页 |
·历史分析法 | 第14页 |
·比较分析法 | 第14-15页 |
·理论分析法 | 第15页 |
·实证分析法 | 第15-16页 |
·我国相关制度的研究现状及本文的研究创新 | 第16-18页 |
·我国相关制度的研究现状 | 第16页 |
·本文的创新 | 第16-18页 |
2 德国财产释明制度概述 | 第18-31页 |
·财产释明在《德国民事诉讼法》的内容构架 | 第18-20页 |
·债务人财产开示及代宣誓保证 | 第18-19页 |
·债务人拘留 | 第19页 |
·债务人名录 | 第19-20页 |
·德国财产释明制度的历史沿革 | 第20-29页 |
·债务人财产开示及代宣誓保证的历史沿革 | 第20-26页 |
·债务人拘留的历史沿革 | 第26-28页 |
·债务人名录的历史沿革 | 第28-29页 |
·德国财产释明制度的发展动向 | 第29-31页 |
3 德国财产释明制度的法律经济学和法学视野分析 | 第31-43页 |
·法律经济学视野中的财产释明制度 | 第31-35页 |
·程序效益 | 第31-33页 |
·经济人假设 | 第33-35页 |
·法学视野中的财产释明制度 | 第35-43页 |
·从民事执行法律关系视域考量 | 第35-39页 |
·从与民事诉讼证明程序比较视域考量 | 第39-43页 |
4 德国财产释明制度中的债务人财产开示及代宣誓保证与债务人拘留 | 第43-71页 |
·债务人财产开示及代宣誓保证 | 第44-63页 |
·债务人财产开示及代宣誓保证的启动条件 | 第44-49页 |
·债务人财产开示及代宣誓保证的相关程序 | 第49-63页 |
·债务人拘留 | 第63-71页 |
·颁布拘留命令的前提条件 | 第63-64页 |
·颁布拘留命令的程序 | 第64-65页 |
·拘留命令的执行 | 第65-67页 |
·拘留后的债务人财产开示及代宣誓保证 | 第67-71页 |
5 德国财产释明制度中的债务人名录 | 第71-92页 |
·(旧)债务人名录制度的历史争议 | 第71-73页 |
·(旧)债务人名录的规定 | 第71-72页 |
·数据保护立法的冲击 | 第72页 |
·关于债务人名录的博弈 | 第72-73页 |
·(旧)债务人名录制度与信息自决权 | 第73-75页 |
·关于信息自决权的案例 | 第73-74页 |
·关于信用安全保护联盟的案例 | 第74-75页 |
·理论界的典型争议 | 第75-78页 |
·债务人名录是否符合人口普查判决以及《联邦数据保护法》对数据的定义? | 第75-76页 |
·债务人名录的查询人是否需要证明对查询享有正当利益? | 第76-77页 |
·债务人名录的数据收集目的与数据使用目的是否一致? | 第77-78页 |
·债务人名录制度(旧第915条)是否合宪? | 第78页 |
·(旧)第915条的相关问题分析 | 第78-84页 |
·(旧)第915条的立法目的 | 第78-80页 |
·(旧)第915条的数据收集与使用目的关联问题 | 第80-82页 |
·查询与查阅 | 第82-84页 |
·复本的发放 | 第84页 |
·涂销的申请要求 | 第84页 |
·新的债务人名录制度 | 第84-92页 |
·《债务人名录制度修订法》 | 第85-88页 |
·历史上与新法规相关的评述 | 第88-92页 |
6 德国财产释明制度对中国的借鉴意义 | 第92-137页 |
·德国财产释明制度与我国相关制度的比较 | 第92-105页 |
·德国债务人财产开示及代宣誓保证制度与我国债务人财产申报制度的比较 | 第92-97页 |
·德、中债务人拘留制度比较 | 第97-98页 |
·德、中债务人名录制度比较 | 第98-105页 |
·以德国为借鉴系统化建设我国财产释明制度 | 第105-112页 |
·借鉴德国债务人财产开示及代宣誓保证制度完善我国债务人财产申报制度 | 第105-109页 |
·借鉴德国债务人拘留制度强化拒绝申报或虚假申报的法律责任 | 第109-111页 |
·将债务人财产申报与债务人名录相衔接 | 第111-112页 |
·我国财产释明制度的保障机制建设 | 第112-137页 |
·完善协助执行体系 | 第113-116页 |
·衔接限制高消费制度 | 第116-119页 |
·衔接破产制度 | 第119-123页 |
·完善社会诚信体系 | 第123-132页 |
·强化诚信道德教育 | 第132-137页 |
7 结语 | 第137-139页 |
致谢 | 第139-141页 |
参考文献 | 第141-154页 |
附录 | 第1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