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目录 | 第7-10页 |
1 绪论 | 第10-16页 |
·本课题研究的意义和背景 | 第10-11页 |
·汽车操纵稳定性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汽车操纵稳定性的国外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汽车操纵稳定性的国内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汽车操纵稳定性的评价方法 | 第13-14页 |
·本文的课题背景和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14-16页 |
2 多体动力学的理论基础和 ADAMS 软件介绍 | 第16-22页 |
·多体系统动力学理论和发展趋势 | 第16-17页 |
·ADAMS 软件的简介 | 第17-18页 |
·ADAMS 的理论基础和计算方法 | 第18-19页 |
·广义坐标选取 | 第18页 |
·动力学方程的建立和算法 | 第18-19页 |
·ADAMS 软件中解决数值发散的技巧 | 第19-21页 |
·数值发散的原因 | 第19-20页 |
·解决数值发散的技巧 | 第20-21页 |
·本章小结 | 第21-22页 |
3 整车动力学模型的建立 | 第22-36页 |
·ADAMS/Car 整车建模步骤和参数的获取 | 第22-24页 |
·前悬架模型的建立 | 第24-25页 |
·后悬架模型的建立 | 第25-30页 |
·纵置式钢板弹簧非独立悬架模型的建立 | 第25-27页 |
·基于 BEAM 梁法钢板弹簧的生成 | 第27-29页 |
·后悬架模型的验证 | 第29-30页 |
·前横向稳定杆模型 | 第30-31页 |
·转向系模型 | 第31页 |
·轮胎模型 | 第31-32页 |
·制动系模型 | 第32-33页 |
·动力总成模型 | 第33-34页 |
·车身模型 | 第34-35页 |
·整车动力学模型的建立 | 第35页 |
·本章小结 | 第35-36页 |
4 整车操纵稳定性分析 | 第36-60页 |
·稳态回转分析 | 第37-40页 |
·试验方法 | 第37页 |
·仿真计算结果 | 第37-38页 |
·稳态回转特性的评价 | 第38-40页 |
·转向回正性能分析 | 第40-44页 |
·试验方法 | 第40-42页 |
·仿真计算结果 | 第42-43页 |
·转向回正特性的评价 | 第43-44页 |
·转向轻便性分析 | 第44-47页 |
·试验方法 | 第45页 |
·仿真计算结果 | 第45-46页 |
·转向轻便性能的评价 | 第46-47页 |
·转向盘转角阶跃输入试验分析 | 第47-50页 |
·试验方法 | 第47-48页 |
·仿真计算结果 | 第48-49页 |
·转向盘角阶跃输入的评价 | 第49-50页 |
·转向盘转角脉冲输入试验分析 | 第50-53页 |
·试验方法 | 第50页 |
·仿真计算结果 | 第50-52页 |
·转向盘角脉冲输入的评价 | 第52-53页 |
·蛇形试验分析 | 第53-57页 |
·试验方法 | 第53-54页 |
·仿真计算结果 | 第54-55页 |
·蛇形试验的评价 | 第55-57页 |
·汽车整体操纵稳定性的评价 | 第57页 |
·本章小结 | 第57-60页 |
5 汽车稳态回转性能影响因素分析及悬架优化 | 第60-74页 |
·汽车的稳态转向特性 | 第60页 |
·稳态回转影响因素的分析 | 第60-63页 |
·质心位置对稳态回转特性的影响 | 第60-61页 |
·汽车侧倾时左右轮垂直载荷分配对稳态回转特性的影响 | 第61-62页 |
·汽车稳态回转车厢侧倾度影响因素的分析 | 第62-63页 |
·汽车稳态回转车厢侧倾度的优化 | 第63-67页 |
·前横向稳定杆和螺旋弹簧对汽车稳态回转特性的影响 | 第63-66页 |
·稳态回转车厢侧倾度的优化 | 第66-67页 |
·后横向稳定杆添加方案的设计 | 第67-73页 |
·添加后横向稳定杆的整车模型 | 第67-68页 |
·基于正交试验设计的车厢侧倾度优化 | 第68-73页 |
·本章小结 | 第73-74页 |
6 全文总结与展望 | 第74-76页 |
·总结 | 第74-75页 |
·展望 | 第75-76页 |
致谢 | 第76-78页 |
参考文献 | 第78-81页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8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