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8页 |
绪论 | 第8-20页 |
一、 研究缘由 | 第8-10页 |
(一) 源于高等职业教育质量提高的需要 | 第8-9页 |
(二) 源于经济和社会发展对高等职业教育的新要求 | 第9-10页 |
(三) 源于个人的经历 | 第10页 |
二、 相关概念界定 | 第10-13页 |
(一) 高等职业院校 | 第10-11页 |
(二) 绩效评估 | 第11-12页 |
(三) 教育评估 | 第12-13页 |
三、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18页 |
(一)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二)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5-18页 |
四、 研究方法 | 第18-20页 |
(一) 文献法 | 第18页 |
(二) 比较研究法 | 第18-19页 |
(三) 访谈调查法 | 第19页 |
(四) 问卷调查法 | 第19-20页 |
第一部分 高等职业院校新方案评估的背景分析 | 第20-26页 |
一、 高等职业院校第一轮评估的回顾 | 第20-22页 |
二、 高等职业院校第一轮评估的不足 | 第22-24页 |
(一) 评估指标过于刚性,没有真正体现高职教育的实践性 | 第22页 |
(二) 评估结论等级化 | 第22-23页 |
(三) 评估主体单一 | 第23页 |
(四) 评估方法繁琐 | 第23-24页 |
三、 高等职业院校新方案评估的发展历程 | 第24-26页 |
第二部分 基于绩效评估理念的高等职业院校新方案评估概述 | 第26-40页 |
一、 基于绩效评估理念的高等职业院校新方案评估的内涵 | 第26-27页 |
(一) 高等职业院校新方案评估实施的形式 | 第26页 |
(二) 高等职业院校新方案评估的指标及之间的关系 | 第26-27页 |
(三) 基于绩效评估理念的高等职业院校新方案评估的本质 | 第27页 |
二、 基于绩效评估理念的高等职业院校新方案评估的特征分析 | 第27-31页 |
(一) 评估目标注重内涵发展 | 第28页 |
(二) 评估方法简便化 | 第28-29页 |
(三) 评估主体多元化 | 第29-30页 |
(四) 评估结论去等级化 | 第30页 |
(五) 评估逻辑自下而上 | 第30-31页 |
三、 高等职业院校新方案评估与企业绩效评估的关系 | 第31-33页 |
(一) 新方案评估与企业绩效评估的联系 | 第31-32页 |
(二) 新方案评估与企业绩效评估的区别 | 第32-33页 |
四、 基于绩效评估理念的高等职业院校新方案评估的管理学方法 | 第33-36页 |
(一) 关键业绩指标(KPI) | 第33-34页 |
(二) 平衡记分卡 | 第34-35页 |
(三) 知识管理 | 第35-36页 |
五、 基于绩效评估理念的高等职业院校新方案评估的思路 | 第36-40页 |
第三部分 基于绩效评估理念的高等职业院校新方案评估实施的现状调查——以江苏省三所高职院校为例 | 第40-49页 |
一、 调查目的与对象 | 第40-41页 |
(一) 调查目的 | 第40页 |
(二) 学校基本概况 | 第40-41页 |
(三) 调查对象与方法 | 第41页 |
二、 调查结果分析 | 第41-46页 |
(一) 参评学校的迎评准备情况 | 第41-43页 |
(二) 参评学校负责人对评估工作的评价 | 第43-44页 |
(三) 参评学校教师对评估工作的评价 | 第44-46页 |
三、 新方案评估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 第46-49页 |
(一) 数据采集平台的数据真实性难以保证 | 第46-47页 |
(二) 兼职教师比例规定较高 | 第47页 |
(三) 学校内部质量保障意识不强 | 第47-48页 |
(四) 社会参与不足 | 第48-49页 |
第四部分 改进基于绩效评估理念的高等职业院校新方案评估的建议 | 第49-55页 |
一、 改进高等职业院校外部评估的建议 | 第49-51页 |
(一) 理顺多元评价机制 | 第49-50页 |
(二) 持续开展专家培训 | 第50-51页 |
(三) 保障社会力量参与 | 第51页 |
二、 改进高等职业院校内部评估的建议 | 第51-55页 |
(一) 强化自我评估观念 | 第51-52页 |
(二) 完善数据采集平台 | 第52-53页 |
(三) 加强内部质量保障 | 第53-55页 |
结语 | 第55-56页 |
附录Ⅰ | 第56-57页 |
附录Ⅱ | 第57-58页 |
附录Ⅲ | 第58-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65页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第65-66页 |
致谢 | 第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