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9页 |
绪论 | 第9-21页 |
一、 选题缘由 | 第9-13页 |
(一) 研究缘起 | 第9-11页 |
(二) 研究意义 | 第11-13页 |
二、 研究基础 | 第13-16页 |
(一)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二)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5-16页 |
三、 概念界定 | 第16-19页 |
(一) 专业设置 | 第16-17页 |
(二) 产业结构 | 第17-18页 |
(三) 适应性 | 第18-19页 |
四、 研究方法 | 第19-21页 |
(一) 文献分析法 | 第19-20页 |
(二) 问卷调查法 | 第20页 |
(三) 访谈法 | 第20-21页 |
第一部分 高职教育专业设置与产业结构适应性分析的理论基础 | 第21-28页 |
一、 马克思主义教育经济学思想 | 第21-23页 |
(一) 教育对经济的促进作用 | 第21-22页 |
(二) 不适应的教育对经济的消极作用 | 第22页 |
(三) 教育对经济的适应性原则 | 第22-23页 |
二、 人力资本理论 | 第23-24页 |
三、 产业结构演变理论及规律 | 第24-28页 |
(一) 配第--克拉克定理(Petty--Clark’Law) | 第25页 |
(二) 库兹涅茨法则(Kuznets’Law) | 第25-26页 |
(三) 产业结构演变规律 | 第26-28页 |
第二部分 南京市交通产业结构现状和交通类高职院校专业设置 | 第28-42页 |
一、 南京市交通类产业结构现状 | 第28-32页 |
(一) 南京市交通运输产业结构 | 第29-30页 |
(二) 交通运输行业从业人员结构 | 第30-32页 |
二、 南京市交通类高职院校专业设置现状及就业情况 | 第32-42页 |
(一) 专业设置的基本情况 | 第32-37页 |
(二) 就业情况 | 第37-42页 |
第三部分 南京市交通产业结构和交通类高职教育专业设置适应性分析与评价 | 第42-51页 |
一、 专业结构适应性分析 | 第42页 |
二、 人才培养结构与交通运输行业从业人员结构的适应性分析 | 第42-44页 |
(一) 人才培养结构分析 | 第42-43页 |
(二) 人才培养结构与从业人员结构的适应性分析 | 第43-44页 |
三、 毕业生流向与交通运输产业结构的适应性分析 | 第44-46页 |
(一) 毕业生流向 | 第44-45页 |
(二) 毕业生流向与产业结构的适应性分析 | 第45-46页 |
四、 毕业生职业素质与企业用人要求的适应性分析 | 第46-49页 |
(一) 毕业生职业素质的调查 | 第46-49页 |
(二) 毕业生职业素养与企业用人要求的适应性分析 | 第49页 |
五、 交通职业院校专业设置与行业发展适应性综合评价 | 第49-51页 |
(一) 定性评价 | 第49-50页 |
(二) 定量评价 | 第50-51页 |
第四部分 增强高职教育专业设置与产业结构适应性建议 | 第51-57页 |
一、 增强南京市交通类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与南京交通产业结构适应性的建议 | 第51-53页 |
(一) 突显交通行业特色 | 第51页 |
(二) 确保优势专业建设质量 | 第51-52页 |
(三) 加大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的力度 | 第52页 |
(四) 控制相关专业数量及规模 | 第52页 |
(五) 加强行业从业人员技能培训 | 第52-53页 |
(六) 加强高职毕业生自身职业能力培养 | 第53页 |
二、 以南京市三所高职院校为借鉴增强专业设置与产业结构适应性的建议 | 第53-57页 |
(一) 发挥政府作用 | 第53-54页 |
(二) 强化教育部门职责 | 第54-55页 |
(三) 加强校企合作,突出专业的社会性、市场性 | 第55-57页 |
结语 | 第57-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61页 |
附录1 南京市交通行业企业调查表 | 第61-63页 |
附录2 交通行业专家调查表 | 第63-64页 |
附录3 交通类专业毕业生调查表 | 第64-66页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第66-67页 |
致谢 | 第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