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总线信号转换接口设计及在大准铁路微机监测系统中的应用
|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8页 |
| 目录 | 第8-12页 |
| 第一章 引言 | 第12-15页 |
| ·论文选题的背景及意义 | 第12-13页 |
| ·选题的背景 | 第12页 |
| ·选题的意义 | 第12-13页 |
| ·论文的主要内容及论文结构 | 第13页 |
| ·论文拟完成的目标 | 第13页 |
| ·论文结构安排 | 第13页 |
| ·本章小结 | 第13-15页 |
| 第二章 微机监测系统综述 | 第15-23页 |
| ·微机监测系统的简述 | 第15页 |
| ·微机监测系统的发展和现状 | 第15-16页 |
| ·微机监测系统的主要技术要求 | 第16-17页 |
| ·模拟量在线监测 | 第16页 |
| ·开关量在线监测 | 第16页 |
| ·其它量的监测 | 第16页 |
| ·故障报警 | 第16-17页 |
| ·微机监测系统结构 | 第17页 |
| ·CAN总线简介 | 第17-22页 |
| ·CAN总线的特性 | 第18-19页 |
| ·CAN总线协议的网络分层结构 | 第19-20页 |
| ·CAN总线的逻辑电平 | 第20-21页 |
| ·CAN总线的帧类型和帧格式 | 第21页 |
| ·CAN的通信协议 | 第21-22页 |
| ·本章小结 | 第22-23页 |
| 第三章 站机—采集机通讯协议 | 第23-41页 |
| ·物理层 | 第23页 |
| ·数据链路层 | 第23-24页 |
| ·传输层 | 第24-28页 |
| ·CAN帧格式和ID定义 | 第24-25页 |
| ·命令数据包 | 第25-26页 |
| ·自主数据包 | 第26-27页 |
| ·应答数据包 | 第27-28页 |
| ·主机应用程序接口 | 第28-30页 |
| ·主机的数据接收方式 | 第28页 |
| ·主机的接收控制 | 第28-29页 |
| ·主机应用程序接口函数 | 第29-30页 |
| ·从机应用程序接口 | 第30-31页 |
| ·从机的接收控制 | 第30页 |
| ·从机应用程序接口 | 第30-31页 |
| ·分机机号分配 | 第31页 |
| ·应用层 | 第31-40页 |
| ·数据表示方式 | 第31-32页 |
| ·数据包基本格式 | 第32页 |
| ·数据包类型及传输模式 | 第32-34页 |
| ·数据包详解 | 第34-40页 |
| ·本章小结 | 第40-41页 |
| 第四章 系统硬件设计 | 第41-48页 |
| ·系统体系结构 | 第41-42页 |
| ·CPU | 第42-44页 |
| ·ARM7TDMI-S处理器 | 第43页 |
| ·片内Flash程序存储器 | 第43页 |
| ·片内静态RAM | 第43-44页 |
| ·CAN控制器和验收滤波器 | 第44页 |
| ·CAN收发器 | 第44-46页 |
| ·CAN总线通信接口设计 | 第46-47页 |
| ·RS-232转CAN总线通信接口设计 | 第46页 |
| ·CAN通信模块 | 第46-47页 |
| ·RS-232模块 | 第47页 |
| ·本章小结 | 第47-48页 |
| 第五章 系统软件设计 | 第48-53页 |
| ·采集机总体结构 | 第48-49页 |
| ·CAN通信设置 | 第49页 |
| ·CAN初始化 | 第49-50页 |
| ·CAN接收函数 | 第50-51页 |
| ·CAN发送函数 | 第51页 |
| ·结合规定的协议进行CAN通信 | 第51-52页 |
| ·本章小结 | 第52-53页 |
| 第六章 系统可靠性设计 | 第53-59页 |
| ·系统受到的干扰 | 第53页 |
| ·硬件抗干扰措施 | 第53-54页 |
| ·软件抗干扰设计 | 第54页 |
| ·双CAN冗余通信设计 | 第54-58页 |
| ·CAN冗余设计方法 | 第55-56页 |
| ·CAN总线故障检测 | 第56-57页 |
| ·CAN总线自动切换 | 第57页 |
| ·本系统的双CAN冗余设计 | 第57-58页 |
| ·本章小结 | 第58-59页 |
| 第七章 CAN总线性能分析 | 第59-65页 |
| ·CAN总线通信能力 | 第59页 |
| ·波特率对网络负载率的影响 | 第59-61页 |
| ·CAN总线通信实时性分析 | 第61-64页 |
| ·CAN数据包响应时间的理论分析 | 第61-62页 |
| ·CAN数据包相应时间测试 | 第62-63页 |
| ·波特率对CAN数据包的响应时间的影响 | 第63-64页 |
| ·本章小结 | 第64-65页 |
|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5-67页 |
| ·论文总结 | 第65页 |
| ·应用前景总结 | 第65-67页 |
| 参考文献 | 第67-69页 |
| 致谢 | 第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