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3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24页 |
| ·功能性饲料添加剂 | 第13-14页 |
| ·维生素B_(12) | 第14-16页 |
| ·维生素B_(12)简介 | 第14-15页 |
| ·维生素B_(12)的生产现状 | 第15页 |
| ·维生素B_(12)检测方法 | 第15-16页 |
| ·维生素B_2 | 第16-19页 |
| ·维生素B_2简介 | 第16-17页 |
| ·维生素B_2的生产现状 | 第17页 |
| ·维生素B_2检测方法 | 第17-19页 |
| ·微生态制剂 | 第19-20页 |
| ·微生态制剂简介 | 第19页 |
| ·微生态制剂的生产现状 | 第19-20页 |
| ·微生态制剂检测方法 | 第20页 |
| ·共生发酵 | 第20-21页 |
| ·共生发酵简介 | 第20页 |
| ·共生发酵机理 | 第20-21页 |
| ·发酵菌种 | 第21-22页 |
| ·谢氏丙酸杆菌 | 第21页 |
| ·枯草芽孢杆菌 | 第21-22页 |
| ·本课题研究意义及内容 | 第22-24页 |
| ·研究意义 | 第22页 |
| ·研究内容 | 第22-24页 |
| 第二章 甘蔗糖蜜用于发酵预处理方法的确定 | 第24-38页 |
| ·实验材料 | 第24-25页 |
| ·实验原料 | 第24页 |
| ·实验试剂 | 第24页 |
| ·主要设备和仪器 | 第24-25页 |
| ·实验方法 | 第25-29页 |
| ·甘蔗糖蜜成分的检测 | 第25-26页 |
| ·甘蔗糖蜜预处理的方法 | 第26-27页 |
| ·磷酸-絮凝剂法处理甘蔗糖蜜的研究方法 | 第27-28页 |
| ·磷酸-絮凝剂法处理甘蔗糖蜜的响应面实验 | 第28-29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29-37页 |
| ·甘蔗糖蜜成分的分析 | 第29页 |
| ·甘蔗糖蜜预处理方法的确定 | 第29页 |
| ·磷酸-絮凝剂法处理糖蜜单因素条件的确定 | 第29-33页 |
| ·响应面分析法优化磷酸-絮凝剂法预处理甘蔗糖蜜工艺的结果 | 第33-37页 |
| ·本章小结 | 第37-38页 |
| 第三章 谢氏丙酸杆菌和枯草芽孢杆菌单独培养发酵条件研究 | 第38-61页 |
| ·实验材料 | 第38-40页 |
| ·实验菌种 | 第38-39页 |
| ·实验试剂 | 第39-40页 |
| ·主要设备和仪器 | 第40页 |
| ·实验方法 | 第40-49页 |
| ·培养基制备及培养条件 | 第40-41页 |
| ·分析检测方法 | 第41-46页 |
| ·谢氏丙酸杆菌发酵培养条件的单因素实验 | 第46-47页 |
| ·枯草芽孢杆菌发酵培养条件的单因素实验 | 第47-49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49-59页 |
| ·谢氏丙酸杆菌发酵产维生素B_(12)工艺条件的确定 | 第49-55页 |
| ·枯草芽孢杆菌发酵产维生素B_2工艺条件的确定 | 第55-59页 |
| ·本章小结 | 第59-61页 |
| 第四章 谢氏丙酸杆菌和枯草芽孢杆菌混合培养发酵条件研究 | 第61-82页 |
| ·实验材料 | 第61-62页 |
| ·实验菌种 | 第61页 |
| ·主要试剂 | 第61页 |
| ·主要仪器 | 第61页 |
| ·培养基 | 第61-62页 |
| ·实验方法 | 第62-65页 |
| ·混菌发酵产维生素B_(12)和维生素B_2的单因素实验 | 第62-63页 |
| ·响应面优化混菌发酵产维生素B_(12)和维生素B_2 | 第63-64页 |
| ·发酵过程菌体形态观察 | 第64页 |
| ·分析检测方法 | 第64-65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65-81页 |
| ·混菌共生发酵产维生素B_(12)和维生素B_2工艺条件的确定 | 第65-70页 |
| ·响应面优化混菌发酵产维生素B_(12)和维生素B_2 | 第70-76页 |
| ·发酵过程菌体形态 | 第76-81页 |
| ·本章小结 | 第81-82页 |
| 第五章 功能性饲料添加剂固体干粉的制备 | 第82-87页 |
| ·实验材料 | 第82-83页 |
| ·发酵液 | 第82页 |
| ·载体材料 | 第82页 |
| ·主要试剂 | 第82页 |
| ·主要仪器 | 第82-83页 |
| ·实验方法 | 第83页 |
| ·吸附载体的选择 | 第83页 |
| ·固体干粉的制备方法 | 第83页 |
| ·固体干粉的耐热性研究 | 第83页 |
| ·维生素B_(12)的测定 | 第83页 |
| ·维生素B_2的测定 | 第83页 |
| ·活菌数的测定 | 第83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83-85页 |
| ·最佳吸附载体的确定 | 第83-84页 |
| ·固体干粉的制备 | 第84-85页 |
| ·固体干粉耐热性 | 第85页 |
| ·本章小结 | 第85-87页 |
| 第六章 混菌发酵动力学模型的建立 | 第87-97页 |
| ·实验材料 | 第87页 |
| ·材料 | 第87页 |
| ·实验方法 | 第87-91页 |
| ·胞内维生素B_(12)含量测定 | 第87页 |
| ·发酵液中维生素B_2含量测定 | 第87页 |
| ·菌体生物量的测定 | 第87-88页 |
| ·培养基pH值的测定 | 第88页 |
| ·建立动力学模型 | 第88-91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91-96页 |
| ·混菌的菌体生长动力学模型 | 第91-92页 |
| ·混菌发酵两种产物合成的动力学模型 | 第92-94页 |
| ·基质甘蔗糖蜜消耗的动力学模型 | 第94-96页 |
| ·本章小结 | 第96-97页 |
| 符号说明 | 第97-98页 |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第98-101页 |
| ·总结 | 第98-100页 |
| ·不足之处及研究展望 | 第100-101页 |
| 参考文献 | 第101-107页 |
| 致谢 | 第107-109页 |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10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