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9页 |
| 引言 | 第9-15页 |
| (一) 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 1、 问题的提出 | 第9-10页 |
| 2、 研究意义 | 第10页 |
| (二) 研究现状及综述 | 第10-12页 |
| 1、 对辅导员自身素质进行研究的文章 | 第10-11页 |
| 2、 关于辅导员角色定位方面的研究 | 第11页 |
| 3、 辅导员队伍建设的研究 | 第11-12页 |
| 4、 辅导员制度演进方面的研究 | 第12页 |
| (三) 研究思路 | 第12-13页 |
| 1、 研究方法 | 第12页 |
| 2、 研究对象 | 第12-13页 |
| 3、 研究难点及创新之处 | 第13页 |
| 4、 论文结构 | 第13页 |
| (四) 相关概念的界定 | 第13-15页 |
| 1、 高校 | 第13页 |
| 2、 高校辅导员 | 第13-14页 |
| 3、 高校辅导员制度 | 第14-15页 |
| 一、 高校辅导员制度的内涵、地位及功能 | 第15-19页 |
| (一) 高校辅导员制度的内涵 | 第15页 |
| (二) 高校辅导员制度的地位 | 第15-16页 |
| (三) 高校辅导员制度的作用 | 第16-19页 |
| 二、 高校辅导员制度的历史演变过程 | 第19-33页 |
| (一) 高校辅导员制度的起源阶段 | 第19-22页 |
| 1、 黄埔军校政治指导员 | 第20-21页 |
| 2、 南昌起义中的政治指导员 | 第21页 |
| 3、 “三湾改编”设党代表 | 第21页 |
| 4、 抗日战争时期红军大学中的政治指导员 | 第21-22页 |
| (二) 高校辅导员制度的初步创立阶段 | 第22-25页 |
| 1、 政治辅导员制度的提出 | 第22-23页 |
| 2、 政治辅导员制度的正式确立 | 第23页 |
| 3、 “双肩挑”模式的建立 | 第23-24页 |
| 4、 专职辅导员的设立 | 第24页 |
| 5、 高校政治部的设立 | 第24-25页 |
| (三) 高校辅导员制度的停滞阶段 | 第25-26页 |
| (四) 高校辅导员制度的发展阶段 | 第26-33页 |
| 1、 高校辅导员制度的恢复 | 第26-27页 |
| 2、 高校辅导员制度的专业化、职业化发展 | 第27-33页 |
| 三、 高校辅导员制度的现状及演变分析 | 第33-40页 |
| (一) 我国高校辅导员制度的现状 | 第33-37页 |
| 1、 工作要求及职责 | 第33-34页 |
| 2、 配备与选聘 | 第34页 |
| 3、 培养与发展 | 第34-35页 |
| 4、 管理与考核 | 第35页 |
| 5、 基本模式 | 第35-37页 |
| (二) 高校辅导员制度的演变过程分析 | 第37-40页 |
| 1、 高校辅导员制度的演变与社会大环境的变化密切相关 | 第37-38页 |
| 2、 高校辅导员制度的建设要设立相关的工作机构 | 第38-39页 |
| 3、 辅导员的队伍建设中辅导员要有明确的角色定位 | 第39-40页 |
| 四、 高校辅导员制度发展面临的挑战及应对策略 | 第40-47页 |
| (一) 高校辅导员制度面临的挑战 | 第40-43页 |
| 1、 不断变化的社会环境 | 第40-41页 |
| 2、 高等教育体制的改革 | 第41页 |
| 3、 不断变化的教育对象 | 第41-42页 |
| 4、 辅导员队伍建设问题的凸显 | 第42-43页 |
| (二) 完善高校辅导员制度的应对策略 | 第43-47页 |
| 1、 完善理论建构 | 第43-44页 |
| 2、 形成社会化的工作格局 | 第44页 |
| 3、 改变工作方式,建立新型师生关系 | 第44-45页 |
| 4、 加强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职业化建设 | 第45-47页 |
| 结语 | 第47-48页 |
| 参考文献 | 第48-52页 |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52-53页 |
| 后记 | 第53-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