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以来作家笔下的“作家形象”研究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绪论 | 第9-12页 |
1 新时期以来“作家形象”的嬗变 | 第12-19页 |
·仕途忧忧举身为国献忠贞——“殉道者”形象 | 第12-13页 |
·时代惶惶英雄深陷囹圄中——“零余者”形象 | 第13-16页 |
·身世茕茕女子郁郁锁闺中——“私语者”形象 | 第16-19页 |
2 作家与“作家形象”的关系 | 第19-28页 |
·作家对自我心理的真实书写——同构型 | 第19-22页 |
·作家对于自身社会角色的沉思——自省型 | 第22-24页 |
·作家对于作家形象本身的解构——解构型 | 第24-26页 |
·作家只作为故事的叙述者现身——抽离型 | 第26-28页 |
3 “作家形象”的叙述功能 | 第28-37页 |
·“我”是世界的附庸 | 第28-29页 |
·“我”和“我自己”的对话 | 第29-37页 |
·“我”和“我体验的世界”对话 | 第30-32页 |
·“我”和“我的思想”对话 | 第32-33页 |
·当“我”为自己而写时 | 第33-37页 |
4 “作家形象”造的意义 | 第37-43页 |
·从弘毅“士族”到孤胆“文人” | 第37-39页 |
·政道合一的“士阶层” | 第37页 |
·任重道远的“知识分子” | 第37-38页 |
·重回自我的孤胆“文人” | 第38-39页 |
·无法逾越的“他我”存在 | 第39-42页 |
·主观自我思想的局限 | 第40页 |
·客观“他者”阐释的外延 | 第40-42页 |
·作家与“作家”的对话 | 第42-43页 |
结束语 | 第43-44页 |
参考文献 | 第44-48页 |
致谢 | 第48-49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 | 第49-5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