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理解的道德教育
中文目录 | 第1-6页 |
英文目录 | 第6-7页 |
中文摘要 | 第7-8页 |
英文摘要 | 第8-1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24页 |
·选题缘起 | 第10-21页 |
·研究目的 | 第21页 |
·研究意义 | 第21-22页 |
·研究方法 | 第22-24页 |
第二章 当前几种道德教育理论的研究综述 | 第24-32页 |
·当前几种道德教育理论述要 | 第24-30页 |
·生活德育论 | 第24-26页 |
·主体间性德育论 | 第26-27页 |
·交往德育论 | 第27-28页 |
·生命德育论 | 第28-29页 |
·希望德育论 | 第29-30页 |
·对以上几种道德教育理论的简要评价 | 第30-32页 |
第三章 理解道德教育的理论基础 | 第32-52页 |
·理解的理论概述 | 第32-47页 |
·理解的历史源流 | 第32-38页 |
·理解的基本性质 | 第38-47页 |
·理解与道德教育的关系 | 第47-52页 |
·道德—在理解中生成 | 第47-49页 |
·道德教育—一种特殊的理解活动 | 第49-52页 |
第四章 建构走向理解的道德教育 | 第52-65页 |
·扎根生活世界—道德教育的基石 | 第52-55页 |
·生成道德智慧—道德教育的关键 | 第55-59页 |
·实现人对人的理解—道德教育的基础 | 第59-61页 |
·尊重价值的多元—道德教育的本真 | 第61-65页 |
结束语 | 第65-67页 |
主要参考文献 | 第67-70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70-71页 |
致谢 | 第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