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权变动模式再思考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8页 |
导言 | 第8-13页 |
第1 章 物权变动与物权变动立法模式考察 | 第13-19页 |
·物权变动的含义与基本原则 | 第13-14页 |
·物权变动的含义 | 第13页 |
·物权变动的基本原则 | 第13-14页 |
·物权变动模式的立法例考察 | 第14-16页 |
·采意思主义的立法例 | 第14-15页 |
·采形式主义的立法例 | 第15-16页 |
·债权形式主义立法例 | 第16页 |
·物权变动模式的定性问题 | 第16-18页 |
·本章小结 | 第18-19页 |
第2 章 物权行为理论 | 第19-38页 |
·物权行为理论溯源 | 第19-20页 |
·物权行为的提出与理论内涵 | 第20-22页 |
·物权行为的概念与基本内容 | 第22-27页 |
·物权行为的概念 | 第22-25页 |
·物权行为的基本内容 | 第25-27页 |
·物权行为的法律性质分析 | 第27-31页 |
·法律行为与事实行为的界定 | 第27-28页 |
·物权意思表示的现实客观性 | 第28-29页 |
·物权行为法律性质归属 | 第29-31页 |
·物权变动中的物权行为独立性体现 | 第31-34页 |
·物权行为独立性的意义及内涵 | 第31-32页 |
·物权行为独立性的价值 | 第32-34页 |
·物权行为独立性与我国物权变动立法模式 | 第34-36页 |
·本章小结 | 第36-38页 |
第3 章 有因物权行为下的物权变动模式考察 | 第38-54页 |
·物权行为无因性的否定 | 第38-46页 |
·赫克的“利益衡量”批判 | 第38-42页 |
·物权行为无因性相对化趋势 | 第42-46页 |
·有因物权行为变动模式的前提 | 第46-47页 |
·有因物权行为下物权变动模式的价值 | 第47-49页 |
·采有因性理论有利于克服无因性的弊端 | 第47页 |
·承认独立性有利于保持民法体系的和谐 | 第47-49页 |
·有因物权行为变动模式下的交易安全保护 | 第49-53页 |
·有因物权行为与善意取得制度的关系 | 第50-52页 |
·公示公信制度可以发挥物权行为无因性的制度功能 | 第52-53页 |
·本章小结 | 第53-54页 |
结论 | 第54-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58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第58-59页 |
致谢 | 第59-60页 |
作者简介 | 第60页 |